每个周末,学校布置给大女儿的回家作业中总会有一篇作文或者小练笔要完成。绝大多数时候,大女儿总是把作文或者小练笔的题目告诉我,然后问我应该怎么写。她总是希望从作文或小练笔的选题、立意、角度、架构、词句等等方面,我能给她全方位的建议甚至是直接陈述。
因为,自从她开始写作文以来,只要每次她把写好的作文草稿拿给我看,我总是会从不同的方面对她的作文提出一点意见。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她就形成在每次写作文之前先来问我的习惯。
一开始,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毕竟孩子还刚刚开始接触“作文”,一方面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无法从选题、立意、角度等方面找准一篇作文的“痛点”,另一方面三四年级的孩子在文字上也确实不够“技巧”,无法用合理的架构和准确的词句来完成写作。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就把回答孩子这些问题,视作是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式,理所当然地越来越全面介入到孩子的写作过程中。
然而,随着这种介入的深入,孩子越来越少自己动脑子去设计自己作文了,有时甚至会说,老爸你说,我拿支笔记下来。当她越来越频繁地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这样帮助孩子写作文的形式一定是出了问题。因此,当我终于忍不住问大女儿,你自己怎么不试着思考思考,自己先去写一稿嘛。大女儿回答我,以前每次我写好,你不都是说了之后让我重新写一遍的吗?那还不如直接问你该怎么写,不是可以提高效率吗?
女儿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问题的所在,频繁地让孩子根据我的意见去重写作文,是造成孩子在写作文或小练笔上开始依赖我的根源。我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怎么让女儿重写作文就导致她反而产生写作“厌恶”情绪了呢?症结在于,作文的重写并不是发自孩子自己的主观意愿,作文的修改意见也并不是出自孩子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作文当然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在这个世界上也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东西。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文,当然是充满着幼稚和缺陷,但这些幼稚和缺陷却正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作品。
由孩子作文让我想到,我们可以启发、引导和扶持孩子,让孩子能茁壮成长,让孩子能减少缺陷,但这些都需要在平时日积月累,而不是靠一时的拔苗助长。就像不能在孩子要写作文时才跟她交流怎么写且仅限于怎样写好“这一篇”作文一样,我们要注重在功夫下在平时。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期望孩子完美,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作文一样,当看到孩子并不完美的作文时要从中发现美,要克制住自己内心追求完美的冲动,因为我们本身也远远不够完美,凭什么要求孩子完美?
没有人能对一个完美的人产生同理心。对他人的支持、安慰和帮助正是对他人活着的肯定与赞颂。这种共通的纽带强化了我们自身活着的感觉。还有什么能比一个满怀同理心的拥抱更让人感到充满生机?——【美】杰里米·里夫金《同理心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