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拿起这本书,感觉是青春言情类小说,但是当看到书背面的介绍,才知道这是一本类似于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所写的《在路上》的书。
作者是黄梵,是一位“后新生代”代表作家,“中间代”代表诗人。
整本书采用多角色自叙方法进行叙述,以清月和小楠这对母子为主线,展开了一部书写社会底层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家庭所发生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是以小楠父亲病逝开始的。清月遭受被迫退休又丧夫的双重打击,开始一心只为自己儿子小楠的未来做打算并以这个做为目标为之努力着。小楠是一个叛逆且符合社会底层部分真实学生形象的高中学生,在为自己父亲守丧的时候却能在好友马林的怂恿下去出去玩。
。。。。。。
正是这样的一对母子为我们展现了大量社会底层人们的真实写照。
我自己在本书选了三幕场景:
第一幕:晚上,清月住的房间与傅洋夫妻的卧室隔着卫生间。戴琪与傅洋的谈话虽然时间不长,清月上厕所时还是隐约听到一点。她听见戴琪冷冰地问傅洋:“你弄没弄清她这次为什么突然跑过来?”“不清楚,可能就是走走亲戚吧。”“是吗?我怎么觉得她心事重重的。”“她怎么啦?”“不会遇到什么事想离家散心吧?!真要那样,她会不会要在这里住很久?”“不会吧。。。”接着清月听到一阵翻身的吱吱嘎嘎声,她心里一惊,连忙蹑手蹑脚走出卫生间。
虽然书中清月真的是有事要请求傅洋夫妇才千里迢迢来到傅洋家,但或许现在整个中国都是这样吧,原本只是简简单单的走走亲戚硬是会觉得有什么麻烦要来了。或许是因为现在人们太忙,现象导致,又或许现在人们除了一些真正亲的亲戚会无目的的去联络,其他亲戚只有在遇到要请求的事情时才会想到并一一删选看看哪几个值得去拜访才有希望办成要请求的事情,然后去的路上还一直想着我要怎样才能顺利的表达出此行目的并且得到对方的同情或者让对方顾及之间那可笑的亲戚关系而同意帮忙。
第二幕:这位上司美滋滋地念到最后几行,台下已有人用手捂着脸在颤抖。作为涉世已深的人,当他们听到“傅刚带病死在工作岗位上,他死得其所,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句子时,他们再也忍俊不禁了,谁都知道傅刚是喝酒给喝死的。所以,手掌里的脸在笑,手掌外的脸则给人悲痛过度而颤抖的印象。
作为还未涉世的一名学生,当看到这段最后一句话时,心就像被石头重击了一下,那几秒是懵的。是啊,社会可能真就是这样啊!每个人都有着一副又一副的面具,在对不同的事情亦或者不同的人的时候都是在带着不同的面具。几年之后,或许自己也将会有着一副又一副的面具。
第三幕:“你打架受过伤吗?”“哪能不受伤呀?!”他几乎惊叫了起来,然后把后脑勺转过来,让我看见藏在头发深处的一条长伤疤,“这是刀子劈的,好在没伤到骨头。”我上前端详了好半天,发现光从这条蚯蚓似的伤疤,就能看出当时打架的猛烈程度。“伤成这样,你还接活啊?”我的语气变得富于同情了。“不接活要饿死,怎么办呢?不过,这样接下去,早晚也得玩完。”“玩完是什么意思?”“被人打死呗。”他谈到将来被人打死的那种平淡表情,简直令我无言以对。
当小楠看到这个曾经的高中同学在对自己可能这样下去会被打死的时候能这样的平淡,是无言以对的。这个他是文中的宋池,是中国初高中生部分类似学生的一个缩影,他们这样的学生或许有着某方面的天赋去做某方面的事情,但是就现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却无法得以发现并学习进而变成可以谋生的技能。
以上是本人随手写的简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