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
项羽是楚国将领项燕的后代。小时候不爱读书,学习击剑又半途而废,转而学习能带领千军万马的兵法——万人敌!据《汉书》记载,项羽曾著有兵书,但失传了。项羽画像:身材高大,力能扛鼎;剑术高超,善于军阵;热血男儿,志在灭秦。
项羽看到秦始皇巡游的车队威风八面,对叔叔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鸿门宴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英雄纷纷响应。楚国贵族后代项梁项羽、沛县亭长刘邦都先后起兵。刘邦带兵先入关中,秦朝灭亡;项羽巨鹿一战击败秦军主力,成为天下诸侯总指挥,后入关中。刘项两支军事力量不可避免地成为夺取天下的对手,军事实力当时是四比一,刘弱项强。这样的背景下,灭秦主力军的两位最高统帅在鸿门宴见面了(公元前206年)。
《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有精彩描写,且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属于弱势的刘邦善于审时度势,巧妙应对,在众人帮助下逃过一劫;属于强势的项羽自恃其能,优柔寡断,在政治斗争中显得天真幼稚,放过刘邦,纵虎归山。
这次宴会,表面上项羽维持优势,实际上在政治较量中已经处于下风,为后面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楚汉相争
灭秦后,项羽分封诸侯及诸将为王,共十八位,刘邦为汉王,领巴蜀之地;而项羽身为天下总盟主(未称帝),自称西楚霸王。但刘邦早有东出之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随后刘项双方爆发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
后期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河南荥阳一带),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如约退军,而汉军背约杀了个回马枪。
垓下重围
相争之战末期,双方实力已经逆转。天下诸侯多叛楚归汉,汉军兵员粮草源源不断,而楚军损兵折将,后援捉襟见肘。刘邦联军总兵力在五十万以上,项羽军仅十万。
公元前202年,刘邦联军将楚军重重包围在垓下(安徽省灵璧县)。半夜时分,汉军让军中楚人高唱楚歌,楚军听到都以为楚地尽失,军心涣散,士气崩溃。
王姬离歌
汉军十面埋伏,霸王项羽已经犹如困兽,胜负已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自唱一首《垓下歌》,生动地显示出昔日王者叱咤风云无与伦比的豪气,又饱含着生离死别时对美人(虞姬)的怜惜和对名驹的满腔深情,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下怨愤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乌江难渡
项羽仅带二十八骑突出重围,而汉军追击甚急。乌江亭长驾驶着一只小船,愿意渡项羽回江东,并且反复催促。最后亭长只得到了乌骓马的馈赠。他无法理解,英雄于末路时已经毅然决定以死明志,内心的愧疚使他无法踏上渡船,这是英雄无颜面对江东故人的深深忏悔。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如果他是那位亭长,一定能劝说项羽过江: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无限悲歌
项羽一生只有30岁。他在与刘邦集团的军事政治斗争中彻底失败了,失去的不仅仅是西楚霸王的称号。可是历代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成王败寇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们都称他为悲剧式的英雄。
项羽从参加反秦开始,破釜沉舟、巨鹿称霸、宴会纵敌、火烧阿房、衣锦还乡、四面楚歌、暮夜别姬、突围快战、馈赠宝马、乌江自刎等一系列行为贯穿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一幕幕显得时而霸气绝伦时而凄楚悲凉,使他成为不朽的典型人物艺术形象。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有一首诗是描写项羽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虽然有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进取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寄托对英雄的肯定、同情与叹惜之情。
历史不能重来
假使项羽当初知道他将有垓下惨败,结局是乌江自刎,他会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吗?鸿门宴时项羽年仅二十六岁,而政治对手刘邦已年届五十,他们是平等的对手吗?
笔者也作《垓下琴歌》一首,予以纪念:
煮酒瑶琴甲帐灯,满营夜半楚歌声。
应悔未过江东去,重整八千子弟兵!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