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先生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应如何理解?
我认为,此山中贼者,意指现实中造成人焦虑困扰的各种外部事务和难题,这些都是有形的可见的。
破山中贼,自然是要消除世间烦恼,获得内心安宁、世事太平。
而心中贼,则指人的本能欲望、不良情绪和认知障碍。
用佛家的话来讲,这个贼就是人内心的“贪、嗔、痴”
贪,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过度的占有欲,如贪吃贪喝、贪睡贪玩、贪财贪色、贪权贪名,其实享受吃喝玩乐、名利财色这些都是符合于人的本性欲望的,但对其过度的追求就使它们变成了心中的贼,这些“贼”会偷走你的自律,让你深陷人生泥沼。
嗔,是一种对人或事物抱以不满、恼怒、怨恨、责怪、仇恨、嫉妒的心态或情绪,事情办不好都是别人的错、天时地利的错,不从自身找原因,中庸上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情绪的发生要适度,超过了“中”这个界限就变成了“贼”,这个贼会偷走你的自我省察和理性思考,让你失去正确判断。
痴,这个字怎么写?是一个病字头加一个知字,这就很明白地提示出这个字的本意:痴是认知上的一种病,也可以叫认知障碍。我们用痴人说梦来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如痴如醉来表现人对事物的沉迷状态。痴迷于手机、痴迷于网游,除了这个什么都不重要了。在现实中,人的痴主要表现为迷信、固执、自以为是、不肯改变。当然这种痴在有的领域(特别是科学、艺术领域)是有好的一面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痴就是“贼”,偷走的是人自我完善、修正自己、探求正道的机会。
简而言之,一个人要想求得功德完满,就要克服这三个心中之贼。让内心的“良知”显现出来,致良知后,则山中贼之破易如反掌。
总结:自律不过度、内省不抱怨、成长不封闭,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