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游学活动的时候,我们的队伍里有这么一群三年级的小学生,也就是8、9岁的孩子们,给我们背诵了他们最近学习的《七玄经》和《黄帝阴符经》,他们整齐划一,齐声朗诵,把至少千字以上的经书不错一字的背诵下来。令在场的其他老师们也不住鼓掌赞叹。
你可能会问,这么小的孩子读什么经书,读下来他们能理解吗?但是他们的孙老师告诉我们,他们正是从理解,默读,再到整段、整片的背诵,老师会用画图的方式给他们讲,“世有七玄,一曰玄,二曰连,三曰天,四曰线,五曰念,六曰元,七曰极……点点相存始有天,生之念,死之怨,莫出世之点,吾言世七玄,笑谈天地间。”
这些讲述的就是我们真真实实存在过得世界,世界物质构成的方式,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点就是一玄,点点相连成线,为二玄,线的立体,成为三玄,在立体上加上时间轴,为四玄,思想在时间上,称为五玄,元神主导思想,称为六玄,七玄是思想之外的无极。世事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即小事积累成大事,简单构成了复杂。生与死也并不意味着开始和结束,始终都是过程,我们会以点重组,也会以点的方式再重组,宇宙万物皆是如此。
这段文字代表了古人朴素的世界观。听完孩子的背诵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
我们的孩子有多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书了?
不可避免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只能做碎片式阅读。读书的时间相对不固定,阅读的内容也并不完整。我们会在地铁上匆匆看看微信,上班闲暇时刷一下朋友圈,下班后读几页电子书,看两篇文章,做碎片式的阅读。
而孩子们呢?我们有专门的语文课,这是小学时感觉很古怪的一门课程,小小一本书,摘录了三十篇课文,孩子们一个学期,五个月的任务就是吃透这些课文,这其中有的还并非名家经典,有可能是编者自撰的。而在国外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他们是没有语文这门课的,只有阅读课。
我的老师就讲过这么一件事,他去山西的一所学校,本来是给老师讲教育,翻了一下他们的语文教材,“啪”,一生气把教材拍那儿了,他说,今天不讲教育,我们谈背诵。
他问,背这个干什么——“小白兔跳三跳,小公鸡喔喔叫,太阳公公给它送了一顶小花帽。”
要求背诵并默写。没人回答他。
再翻一篇,“西瓜大,芝麻小。”背诵并默写。
请问背诵这个干什么?
“让孩子知道西瓜大、芝麻小。”一个老师说,“教科书这么写,为了考试也要学。”
这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而且我们那一时代似乎都有这样的经历,然而我们不得不说一句:
孩子们的能量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
科学家研究结论表明,仅仅18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在用科学家的思维在探索这个世界了,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他们会用手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对每一种事物都存在好奇心,他们会尝试每一种可能,比成人更具有各种不太可能的想法。
长到8、9岁的孩子这样的好奇心并不会完全褪去,事实上,他们会被繁重的课业逐渐消磨。通常他们并不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恰恰是分散注意力的能力不强。
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们当成“有缺陷”的成年人,而教他一些,小公鸡、小白兔、西瓜、芝麻的东西。
为什么不能够把影响他一生,能够形成他价值观的、提升他心智的东西给他呢?我们总是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在孩子少年的时候,又觉得孩子大了,该懂事了。孩子又去承担突然加重的压力,在孩子成人以后,又好像加在身上的千斤砝码突然撤去,得到了自由。
我们很多时候会看到,今天的教育会培养出来一些“巨婴”,并不能把完全的责任怪罪到孩子头上,很多时候就像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一样,他们的世界观都是支离破碎的,从某一篇课文、某一条鸡汤语录学习到的一鳞半爪。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可以接触一些经典国学文化,实际上,能够完完整整的阅读国内外各种名家学者的著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能够满足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而不应该在他们珍贵的童年时光设置障碍,影响他们的心智发育,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更应该首先提升自我,摒弃”我们那代人就是这么过来的”这样的想法,言传身教的影响我们的孩子,带给他们真正有用的东西。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