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许大家会觉得我文笔很好,可是我告诉大家,在一年前,我连写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很难。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对于什么是好文章的标准,还是知道的,对一些写作技巧也是了解的。
在2016年2月份的时候,我开通了公众号,目的就是为了锤炼写作能力。当时的文章如果与现在的文章相比,质量上也许更胜一筹,因为那时候,我是拿着好文章的标准去磨一篇文章的,写一千字的文章,我要整整磨近四个小时,达到自己满意为止。就那样,断断续续地,很辛苦很吃力地写了半年后,终于感觉坚持不下去了。
素材没了,灵感枯竭了,仿佛自己被掏空了。
写作一定要灵感吗?我问自己。
后来拜访了几位公众号的大咖,从他们的口中,我了解到,写作是一项技术,既然是技术,就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就如同罗胖子说的,他只是一名知识的搬运工。
天下有那么多文章,花花世界那么精彩,怎么可以没有内容写呢?小时候孩子间常说的,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心灵。怎么就忘了呢?
看来,我是走错路了。
关注我公众号的读者都知道,我曾经写了很多写作技巧方面的文章,包括教大家如何伪原创,如何洗稿。
其实,你如果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去写文章,你的写作思路会越来越受阻,就跟去年上半年的我一样。
真正的一名写手,他也许连提纲都不需要。
这让我想起了天下霸唱在谈创作《鬼吹灯》的心路历程的时候说,他的思路就像滚滚长江之水,就怕打字的速度跟不上,思路流畅的时候可以连续创作十多个小时,连走路,睡觉,整个人都沉浸于此。他的创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条条框框,什么起承转合,什么先布局框架,这些都是在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去年我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是很注意遣词造句,写完一句要反复读,看看是否优美,用哪个词比较好。所以,我说当时的文章是磨出来的,如果是诗歌创作,也许需要 那种磨的功夫,但是作为一名写手,要的是速度,要的是语言的流畅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不断去优化。
既然写作是一项技术,那么就是可以训练的,文笔的流畅性也是可以训练的。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如果思维拥有足够的清晰度,那么语言也大体会非常流畅。判断一个人的文笔好不好,文字的流畅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人们往往把这个指标当作是否有写作天赋的评判。幸好我觉悟得快,马上改变方法,开始不列提纲,凭感觉去写,就这样,又练了半年后,终于明白,别人眼中的写作天赋,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地练就。
当然,为了练就文笔地流畅性,我还做了别的努力。我有一个经验,就是我们在阅读他人文章的时候,要养成揣测作者行文思路的习惯。当我们看到构思不错的文章,可以列出文章提纲或画出思维导图。经常做这样的功课,我们就能在大脑中累积很多构思模版,当累积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大脑就会再加工,所谓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在真正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你还没有达到流畅性的水平,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列提纲,我这是经验之谈。没有提纲,怎么写呢?你要先定一个开始,就好像你出发旅行,你从家出发,一路上边走边玩,但你心里要清楚,你出去了之后,你还要回来。在旅行的途中,你要随时意识到现在离家有多少距离,因为你得想到绕回来,可不能迷路了。不知道这样的比喻大家能否理解,就好像几个朋友围绕一个主题,天南海北地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太偏题了。
除了思维训练外,还应累积足够的知识量,否则就是无米之炊。这个知识量就是素材,写作素材的累积主要包括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的获得,就需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细致思考;书本知识的获得,就需要大量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对一些概念和方法论的知识,需要不断打磨,通过类比,论证,形成系统。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到一些观点相反的文章,会觉得都有道理,就是因为我们对概念打磨得不够清晰。如果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都是混乱的,不成体系的,没有稳定价值观的,那么就不可能写出清晰流畅的内容来。
要写出流畅性的内容,还必须让大脑保持充沛的精力,有一些作家习惯在早晨写文章,就是利用清晨起床时,大脑经过了一个晚上的休息后能保持的较好的思维。写文章是一项重脑力活,平时我们一定要劳逸结合,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有健康的身体做后盾,我们的知识和技巧才能发挥效能。
要获得写作的流畅性,重点就是大量地写,而且是快速地写,像挤牙膏似的写作训练是不可取的。
做到了写作的流畅性后,就要进一步训练自己的文字了,要开始追求文字的优美,结构的优美。如果说流畅性的文字是给自己看的,那么追求语言和结构优美的文章,就是给大家看的。我在知乎遇到一位写手,在2016年的时候,他在知乎写了200多万字,我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他就是喜欢写,一开始写,就停不下来,而且他迷恋这种感觉,他说,其实他这种沉迷写作,也是对生活的逃避,他说他并不勤,他写完后连重新检查一遍都很懒。他还告诉我,他在2017年的时候,要开始学会放慢思维,多关注语言文字的优美性,要不然,仅仅只是一个写手,那样是写不出爆文的,纯粹是自娱自乐。
他的观点我是赞同的,我现在虽然没有达到他那一气呵成的感觉,但我基本可以做到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打字的状态了,说明我的思维跟打字速度已经可以达到同步了。
接下来,我要训练的就是语言的优美性了,要留一部分思维关注到语言和结构的优美性上。关于语言优美性方面,我是有点经验的,我曾在学生身上做过试验,让他们每天摘录一句优美句子,然后仿写一句,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水平可以进步很快。
比如,结构整齐的排比句的仿写,连动式句子的仿写,对仗语句的仿写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训练。好的,优美的句子,需要背下来,然后仿写。我现在的做法是,看到优美的句子,会拿本小本子抄下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试着换个情景仿照这个句式说一说。
当我一心想写好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平时看一部电影,我会思考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的优点和缺点,人物性格刻画是否到位,真的是处处留意皆学问。
写文章是一个累人的活,尤其是坚持日更的人,我是非常佩服的。
我有过坚持一个月日更的经验,所以深知其中的难处。
要长期持续优质输出,那必须有更多的优质输入和深入思考才可实现。我们的优质输入,除了践行外,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学习他人经验最方便的方式,但是很多时候,效率却不高。我们常常发现,一年前读过的书籍,再次拿起,却想不起里面的内容。
近期我也思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想到了一个之前读过的例证,想引用,但又不能完全想起,而且也不记得之前是在哪里读过的。有时候凭点滴记忆,可能百度上查到了,更多时候,竟然完全找不到,考虑到文章的严谨性,最后还是放弃使用。
有时候在读书的时候,看到很有感触的语言,但也只是反复多读了几遍而已,他人的语言还是他人的,自己依然写不出那样的语言。
这时候我们会困惑:阅读还值得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读书,也需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今天我要与大家探讨的是:如何系统地做读书笔记?
所谓系统,就是分门别类,形成统一模式,在这里,我给自己准备了四个笔记本:
第一本:例证收集
例证指的是用来证明某一事实或理论的例子。我现在主要写成长方法论方面的文章,自己虽然坚信其中的理论,但是要让别人相信,那必须要有说服力强的例子。
之前我很佩服一些自媒体大咖,总是能引一些我们没听过但又十分新颖的例子。后来进入自媒体行业后,才了解到,很多长期写文章的人,都有收集素材的习惯。渐渐的,我也开始收集素材了,只不过,之前的笔记比较杂乱,有时候收集故事,有时候收集语言,没有一个主题。
我现在开始系统地做笔记,做的第一本笔记就是例证笔记。我把每天大量阅读中读到的好的例证用笔抄写在笔记本上,在笔记本的首页会留出几张纸作为目录页。我给每一个例证都取一个小标题,类似于标签,收集多了会发现,很多例证其实可以用在多处地方。例证的收集主要是为了以后在写文章的时候,能方便找到针对性例子,是为写文章做检索用的。
第二本:亮点语句摘录
在这里的亮点语句,对我来说就是能引发我思考的,让我拍案叫绝的,让我脑洞大开的,或新颖独特又很有道理的语句。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尤其是成长方法论的书籍,总有那么一些让自己眼前一亮的语句,我们一定要记录下来,摘抄在笔记本上。平时我们要拿出来经常读读,直到你觉得这些语句自己也可以在文章中运用自如为止。亮点语句的收集可以提升自己对概念和方法论的理论表达能力,也是对自己文笔的一个锤炼。
第三本:精妙构思集
如果你看到了一篇耳目一新的文章,往往是因为作者的构思给你产生的感觉,大凡优秀的文章,都会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平时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思考他的布局谋篇,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别人文章好在哪里。对于优秀的结构设计,我们需要记录下来,并注明出处(如:作者、书名、页码等)。时常做这样的记录,对于训练我们清晰的逻辑思维很有帮助,当我们收集足够多的“套路”后,大脑会进行再加工,也就是融会贯通。这本笔记本,也是需要时常阅读,直到烂熟于心。
第四本:灵感收集
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头脑中经常会蹦出一些灵感,而这些灵感往往是稍纵即逝,需要我们迅速捕捉。这个灵感可能是你阅读时候遇到的困惑,也可能是你得出的结论,或是你产生的新想法。因此,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你的书桌旁一定要准备这本灵感收集本,随时记录你的新想法。我的做法是,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或是一句话,或是一段话,不必在意语言是否优美。我还会把这些灵感作为写作素材,有时候一个灵感,就让我洋洋洒洒写下几千个字。
这四个本子,第四本灵感收集,我一直坚持记录着,其他基本都已经放弃了,但不代表没有效果,坚持是困难的,如果我说的这些方法你都能做到,那么你很快会是一名合格的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