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两节课,一节是郭晓云老师的《认识时间》,一节是郭淑萍老师的《难忘的泼水节》,两位老师都是很棒的老师。
听过郭晓云老师的课,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太匆匆”。郭老师的备课过程我是亲眼目睹了的,那是改了一遍又一遍……可谓用心至极。我们所有的老师可能都是这样的,只要讲“公开课”,那教学设计总得改了又改,每个环节,每个过渡语,甚至每句言语,都要在心里演练了一遍又一遍,总想达到最完美的结果,可是有的时候,却不那么如人所愿。因为我们太在乎这是“公开课”,有领导听,还有别的许多老师听……因为太在乎,所以我们总是把讲课的每个环节斟酌了又斟酌,我们把“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到了课的设计、流程、课的呈现上,不经意间忽略了学生。其不然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孩子们怎样学才能学的有趣?怎样学才能学会?怎样学才能学的扎实?
《认识时间》这节课,课设计的流程很好,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练习检测――小结。但是感觉本节课的重难点没突出出来,孩子们没有那种:通过学习,啊!突然我就会了的感觉。
所有,我觉得一节数学课,首先要考虑这节课的重难点在哪里?我该怎么上才能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该怎么上才能让孩子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听过郭淑萍老师《难忘的泼水节》,我觉得郭老师讲的还是很好的,不管是组织教学上,还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都挺好的。但是我也似乎看到了我自己平时上课的影子,每一课基本上都是学学生字、学学课文。被“班班通”“优教通”牵着鼻子走,懒得去思考,懒得去备课,语文主题学习早已离我们甚远。不是我们不上进,也许每位老师都想像横水那位老师一样,能够敏锐的抓住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语用点,可是只是想啊,因为我们单凭自己的智慧,就那么看似很容易的一点(语用点)也抓不住,不知道是什么。长此以往,就这样被“班班通”牵着鼻子走走吧,反正班班通也比自己头脑里的内容丰富的多。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业务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找出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语用点,研究出每一课每一单元的上法,也许我们的课堂会有不一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