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方面都在关注孩子的教育成长,很多从不同方面提出很多施教方法的书,却有写的很专业的,都是根据专业理论推导出来的,有些有着相当数据统计分为基础给做出相对客观的结论。这对我们的教育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当然是好事。
但是我们在运用这些工具时,却不能拿来就用
工具的适用性
任何工具都有适用范围,所为教育类的往往是根据儿童、少年的行为分类统计得出的最优方案,比方说,一个方法适用90%人,这可能是成千上万人的统计,但对你而已没有意义。现在多数的家庭都只是一个孩子,孩子对你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真要用以上理论的话,对你而已有效率不足50%。这95%只是举例,可以说任何理论,即便他能精准的分析,概率也不会大于70%。
阻止了我们看到孩子
当我们急着从众多教育理论中寻找方案时,我们便会忽略我们的孩子,忽略了他为什么会做如此举动的真正的内心所在。因为理论有一个问题,特别是针对人的判断而言,理论都是在相对的理想环境下产生的,我们(或说家庭)的环境是各自不同的。或说,我们的孩子不是在书中描绘的实验对象的环境了长大的,行为肯定有不同。如果我们按理论去审视孩子,你已经看不到你的孩子了。
使我们有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依赖
这是针对我们的教育者(或说家长)而言的,人们都会有一种惰性,寻找现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时会依照书中所列举的孩子行为按图索骥,全然不顾孩子的细小的心理变化,不顾与年龄不符的现象、行为。孩子儿童时期有些行为是可爱,而少年时期还如此就是幼稚,有时角度不同问题呈现的也有不同的性质,就以孩子哭举例,可能是心情郁结,有时是一般的情感的宣泄,这样解释只是从情感、感受来诠释的,但换个角度,如果是处于中学是段的男孩频繁的哭,是不是性格上有些值得探讨的哪?
有了话语权的保障
看了几本工具书就以为有了理论基础,就为自己的管理行为找到了依据。我们家长有一种天然的话语权,但很多人并没意识这一问题,往往只是追求某种权力欲,若对这个问题没有意识,无疑是为这种权力欲寻求到理论依据。
某一天我们会突然之间看不懂孩子
如果我们老是按照方法论来养孩子,就会有那么一天,不会太远,就可能在孩子青春期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懂孩子了,因为他有了独立的意识,已不再是家中的乖宝宝了。孩子反叛的越厉害,说明你原来的教育越失败。而问题往往是,孩子并没在你们的教育中,体会到能较好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可能会沿袭你们的方法教育下一代。
解决问题的方法
撇开工具,重新审视孩子
当孩子有了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要就行为的表象去寻找方法。人的行为不是科学实验那样的,有这一定的因果关系,是非理性的,同样的“果”有时是相矛盾的“因”,所以我们先要看懂孩子。
工具书只是丰富了我们方法
我们可以把工具书作为我们的知识储备来读,毕竟个人的能力总有不足,他人的智慧可给我们作为借鉴,或能让我们处理问题更艺术、更有分寸或不至于太生硬,我们不应该拒绝。
一旦你看清了孩子,方法自然会产生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都有一定的智慧,而我们所谓的没有方法,多数是我们没有真正的看清孩子,或过于宽容孩子,一旦我们能客观的看待孩子,我们的智慧即被调动起来,多数是会产生出较好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