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培养孩子大多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为主,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说法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干巴巴的让孩子记忆各种知识点,而是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为主。能力集里面包括孩子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能力等等各方面的能力。
孩子在幼儿时期培养他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管理第二就是思维感。
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决定,我们大人要经常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相左时可以通过沟通来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样的孩子非常容易有价值感,觉得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能掌控自己的事情,未来就会非常的有自控力。
我们大多数父母在生活中,是让孩子听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指令来做事。孩子的很多想法做法都是被忽视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也不管这件事的规则是什么,反正就是听你的就是了,他也不会去探索这件事的边界,也不会去探索规则,从来都没有尝试过自己去掌控这件事,发展他的这种自主的能力,所以他的自控力就会不断的下降,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觉得没办法掌控的时候,他抱有的态度就是爱咋滴咋滴,随便,根本没有积极性。
孩子毕竟是不成熟的个体,如果孩子哪里做的欠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命令型的语言,改成建议提示性的语言,告诉他因果过程,引导他作出更好的决策。
任何能力都是在不断的做的过程当中获得的,这种尊重与放手让他自己尝试着去控制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才会越做越好。
例如在生活当中,我的孩子的许多事儿,他以后都要自己做主,我现在就会提前锻炼他,比如看手机的时间,什么时间起床,金钱观,写作业学习,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儿,所以从一开始就把权利交到他的手里,我们要做的只是辅助性的指导,给他讲解或者是给他提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生活中,一件事跟孩子大量的互动之后,他大脑中会形成这件事情的规则,会在规则内行事,就像金钱,我们每星期有一定的额度给到他,至于这些钱怎么花什么时间花由他来安排,花完就是没有了,所以说,他就会很好的安排,没有的时候她也不会哭闹,她想买什么的时候,钱不够的时候他会攒钱,就是真的学会了控制金钱,有些时候我都忘了他花了多少钱,剩了多少钱,他却记得非常清楚,就是非常的诚实的对待金钱。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事情,就是在看手机上面,他只要拿起手机第1件事情就是定表,一天看多长时间,分成几段看,如何保护眼睛,他心里面的规则是非常清楚的,就会完全按照这种规则来做事,你完全不用操心,父母对孩子越放心的情况下,孩子是非常想对得起父母对他这一份放心的。
作业这一块儿我从一开始就让他知道作业是你自己的事儿,所以说作业是什么我不用知道,什么时间做你说了算。一般在上学的时候他就能把各种事情做好,我是完全不参与的。
孩子在做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小的错误,要知道人类所有的学习都是在错误中学习的,这就叫吃一堑长一智,这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契机。
另外,孩子还太小,对有些规则理解的不透彻,我们父母要作为一个定规则定基调的人,第二的话就是在规则范围内,孩子可以有一些浮动的弹性,长期的互动孩子就知道边界在哪里,他就会在边界内做事情。
这是关于孩子自主方面的事,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感。
思维感就是孩子的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抽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关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感,这里面要好好的说道说道了,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能给孩子讲解来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
当孩子刚刚对这个世界有认知的时候,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一切东西她都想了解他运行原理,生活中对于看到的任何现象他都会不停的问为什么?
这时候他就在不停的思考,你可以问问他是怎么想的,还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给他扩展非常多的知识,扩大他的视野。
具体在生活当中我们是怎么做呢?就是孩子提问的任何一个问题,我就会不断的跟它延伸相关的知识。例如,他观察到这两天市面上卖玉米的增多了,他就会问我,玉米不是在秋天才收获的吗?
我就会说,只要气候条件达到的时候,他可以提前种植,给她讲解植物的生长条件与要素。我们还可以问他你知道为什么提前种植吗?给他讲解市场原则,提前种提前收获,在玉米没有大量上市的时候他卖的就会贵,赚的钱更多,这叫物以稀为贵,再给他讲我们的市场规律,或者是经济学的原理。
接下来我们延伸到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出产不同的水果,之后会谈论到水果之间的运输,再接下来的话就会讲解不同国度之间的水果进出口,其他产品在世界各国间的流通规则,引入进出口贸易的概念。用身边的物品让他直观的感受,例如他用的水杯是特百惠公司生产的,特百惠是美国的一家公司,他在我们中国有分厂,我使用的手机是苹果公司生产的,给他引申到网络的发展4G,再到我们国产品牌手机华为的创新,引领5G潮流。引申到科技创造力的力量,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产生一种宏愿,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由知识构成的,在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很多的原理,例如水有浮力有重力,我们每天骑着车子的轮胎上面的沟壑条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我们的轮胎的轴承要抹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我们的鞋子纹路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不容易摔倒,我们骑车刹车的时候人会往前冲,这是因为惯性,大卡车刹车的时候会冲的很厉害,这就是惯性跟质量之间有关系,生活中目及所至皆是知识,不用去书本上刻意的学习,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生活中给他讲解,让他在生活中具象的接触这些知识,当他回归到书本上抽象的去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就会非常的熟悉,非常的亲切,因为有背景知识的支撑,它非常容易理解,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难题研究出来的知识。
当你给他讲解的足够多的时候,他就知道生活中处处皆学问,他就会不停的观察,不停的反问,自己主动不停的学习,例如我的儿子,他就会想为什么一天不分成48个小时不分成36个小时,偏偏分成24个小时,后来我就去查了资料才知道这种划分是经历了几千年之后才真正确定化成24个小时的原因。
有一天我在给他讲解蝎子的生活习惯时,讲到蝎子的孩子在妈妈背上生活,他就直接询问了一个问题,那它们出生之后他的妈妈是怎么把她弄到背上的,这个就是我没想到的点,后来我就去查了资料才发现,小蝎子是自己爬到妈妈背上吸收营养的,如果没有爬到背上的鞋子是会被妈妈吃掉的,这就扩大了我的认知跟他的认知,他的思考非常的灵敏,所以能学到很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点,也能扩大我的认知。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是交谈就是信息的传递,所以学习其实是每时每刻发生的,加上孩子天生就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他好奇的点来临的时候跟随着他的兴趣不断的讲,他也开心也获得知识。学习的效率是非常好的,甚至他会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深度挖掘这个主题。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大脑是被打开的,他就会不停的观察生活,不停的分析现象,不停地总结规律,大量的具象接触事物之后,它会延伸出抽象的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他知道用大脑想办法来解决,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学习其实是发现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它符合孩子的天性,符合孩子的好奇心,当他得到知识的时候,它有满足感,这是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非常容易的持续下去,学习效果特别好。
前期的背景知识储存为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进入书本学习的时候游刃有余,都不是陌生的知识,具象到抽象的过渡,让他容易理解书本上抽象的符号与理论。
孩子两个最重要的支柱,你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第一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跟他交往的时候要尊重他,任何东西他学的时候难免会犯错误,在犯错的时候改正就行了,这就叫吃一堑长一智,我们人类所有人的学习都是在错误当中学习的,对他不要太过的苛责。第二就是我们的思维感,我们要运用我们的大脑,发展我们这几项最主要的思维能力,当它真正具有思维能力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