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你还记得那个住在那条街的阿姨吗?那天在街上碰到她,变得好那个了”这是我妈说话的句式,“那个”在她那里可以是一个形容词、名词、可以表达她所有想法的词。
“我开心就好,我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别人逼我做事,我喜欢在家里宅着”这是我听周围同龄人说话出现过频率很高的句式。
观察别人说话其实比自己说话有意思多了,每个人说的话,透露出来的就是他的价值观。对比年长一辈跟年轻一代,句式中可以看出一点很大的区别,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很爱说“我”,大家对“自我”有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赋值。而我妈在表达的时候可能显得词汇挺匮乏的(偷笑,妈,别打我),但她的视线会大多放在自身之外的地方。两种表达方式没有谁好谁坏。只是现在在聚会观察大家说话的时候,很少听到能让我眼前一亮的观点,大家重复来重复去都是一些在社交软件上非常流行的观点。
分享几张截图:
这些都是刚在微博上找到的图片,是不是看着都很眼熟,而且乍一看好像都说得挺对,所以大家就这样把这些没有逻辑、不了解前因后果的句子吸纳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中?在微博抖音学做人?这未免太可怕。
再说回“自我”赋值过剩,现在的主流博主好像都是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要个性、真性情,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挂在嘴上的就是做自己,别管我,追求个性。可事实是,当所有人都把个性挂在嘴边,它就成了共性。大家的同一性越来越强,网络在教我们说话,说同样的词语、同样的句式、同样的观点。现在已经很少碰到有人能在交流共事过程中真正表达出自己的个性,从一个观点的另一个角度出发,说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见解。
大家现在有很多方式可以来表达自己,社交软件越来越多,说话的平台越来越多,同时希望能够听到更多个性的表达,而不是洋洋万言,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