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泸中陈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语文知识无时无刻不在随影相伴,一路同行。
常有民间的“大语文高手”隐身于渔者樵夫之中,藏匿在引车卖浆者流里,机遇巧合之时,他们不经意间秀口一吐,便是经典的四言八句;行家一出手,就知道你我技艺有没有。总之,在“高手”身上时时、处处都彰显着“大语文”那无穷无尽的迷人魅力。
请看在酒席上听得的两则小故事:
一则电报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山、者阴山战斗不止,硝烟未尽。当时,人们在生活中高度关注战事,言语间颇受影响。有一位高校学生在临近期末时,生活费用窘迫、捉襟见肘,甚至不能购票返家,于是求救于家长。当时电话尚未普及,遇急事、要事流行拍发电报。早上发出一则加急电报:
“弹尽粮绝寸步难行盼增援”
傍晚时分,收到家中回电:“昼行夜伏粮草驰援望凯旋”
(无独有偶,传说同题事件中电报稿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简单而让人拍案称奇:
儿子:“弹尽粮绝”
父亲:“给我顶住”
试想,一个穷酸学子,远离故乡,引颈翘首、望眼欲穿在等米下锅,能顶得住么?)也许父亲对儿子的不尊不敬、任性脾气有些不满,稍稍耍了一回俏皮,给了一点惩戒,估计回了电报的同时也就打了钱款吧。
呵呵!个中滋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呐。
一幅对联
多年前的一个腊月里,有一人家热火朝天地置办酒席。
在布置新房时,主人家拿出几张红纸和毛笔、墨汁——请前来贺喜的人写一幅对联。这是一对半路组合的二婚家庭,新郎姓梅,测量队队长;新娘姓徐,纺织厂女工。特地要求,能否把新人的姓氏、职业、二婚情况都嵌入对联中去?
几个朋友斟酌一番后,对联有了:
“梅开二度枯木逢春爬山涉水身强力壮干劲足”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纺纱织布情深意长春色浓”
横批:“再续一段好姻缘”
高声诵读一遍,那对新人瞬间就醉了——你懂的。
有人早已剪裁好红纸,笔墨伺候:其中一位撸起袖子,挥毫泼墨,分分钟的功夫就把对联上了墙!笔力遒劲,龙飞凤舞——观者集聚,笑声不断,为新房平添了不少喜气和热闹的氛围。
在今天的山村乡寨里,只要细细访求,慢慢寻找,似乎总能发现一些其貌不扬的民间能工巧匠、技艺高手:或妙言巧语,善辩能言;或篆字刻章,雕梁画栋;或剖竹划蔑,编制家具器皿;或能歌善舞,长袖飘飘,高低婉转间腾挪舞步;或就地取材,捏泥成形,上色、烧制之后就栩栩如生……
特别是在婚丧嫁娶或乔迁新居之时,能够面对主人家大喊一声:拿笔墨来!
略加思索,下笔成文;沉思片刻,出口成章:婚联、丧联,讣告、祭文,致酒词、饯行送别诗文等等,三下五除二、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就能写出受众人仰视、点头、击掌叫好的东西来。且书法了得,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服口服。
每每遇到这种情形,大家往往肃然起敬,喟叹“生活语文不简单,高手在民间!”设身处地遐想一番:如果你我均在那现场时,主人朗声高喊、盛情相邀去拿捏那枝硕大的毛笔,朋友,你敢么?
我,是不敢的。
所以,“高手在民间,高手就在你我的身边”,生活中的“大语文”就是酱紫的哈!
i��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