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用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说话就从功能演化到了能力的范畴。
说话人人都会,会说话就不见得人人能行。
红楼梦里的凤辣子一出场,会说话的功夫就显出本事。讨得了老祖宗欢心 ,镇得住平辈的气场,也不过就几句话的功夫搞定。
这凤辣子说话里里外外的通透劲,就好比当今的人力源资老总,分寸自然是拿捏得到位。
人虽有地位权重之分,但听不听你的话可是他的自由,大不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还不带留音的。
话是用来表示自主意识,向他人传递信息。偏偏只有音频而无其它载体的话,成了最不好确定的事物。
既不知听者是否明白话中义,还是压根就没有在意,看起来就在面前的人,可那人思绪却在万里之外遨游。
刚接手管理工作,少不了在领导的授意下召开员工会议,面对这二十几号人,我对会议内容做了大量的准备。
从严格工作纪律到加强服务规范管理,一路说下来,喉头冒烟,唇干舌燥,可坐在对面的员工一个个都搭拉脑袋,静如庙里的佛像。
直到我说:会议结束,才恍然发觉原来这四个字才是行动的号令,不由得心里千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多年以后,这一幕仍然历历在目,后来反思,百思不得其解,就向跟我近乎的员工询问。
结果一句话:谁都听腻的东西,你讲也不过就是一个模子里的饼,差不多。
言下之意,你说的我们不关心。
自顾自地表达,其实就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
自由地表达不是自个表达,只顾自己说话而让人插不上话,“这分明是一种痛苦”。(这是一句歌词,大家猜是谁唱的)
很能理解当一个话题刚好触及我们精神的G点时,大脑里泛起的各种思潮的规模不比钱塘观月潮差,一时间,肾上腺素激增,刺激大脑调集各色词汇组合成酣畅淋漓段子,一浪高过一浪地奔向对方。
听众自然无从接招,只能硬生生地接下这音波功的伤害,然后选择尿遁择机逃离。
当我们的表达太自我的时候,人们会感到不被重视和压抑,表达的目的是交流,单身的传导只会让人感到窘迫。
如何营造一个让人感到舒服的谈话,这不仅考个人语言能力,还考个人情商高低,最终见人品。
这几天在行动营,听见小伙伴都在讲要采访感兴趣的伙伴,一边在准备采访提纲,一边收集采访人的信息,为的就在采访的时候,能够有效交流,搭得上话,聊得到点上,不至于尴尬。
作好充分准备,一是了解采访人,二是准备让采访人能够展示自己特点或事迹的话题,为打开采访人心门作好铺垫。
但如果只是在酒会上刚认识,但又不好拒绝的朋友的朋友,那么,怎么谈得得体就很考究了。
首先,善于倾听,出于礼貌要站在离对方60公分外一点的距离,认真听他的谈话。
其次,注意力关注对方眉心,因为不太熟悉的人不太好双目对视,看他的眉心是一个既让人觉得受到关注,又不让双方对视觉得尴尬的办法。
最后,适时地提问,但人家已经讲过的话就不要再提问,这样会让人觉得是不是白说了的感觉,会很丧。
一个高情商的人跟人谈话,角色一定是引导谈话内容但一定会把谈话权交给对方的人。
跟高情商的人谈话,一般会合理并建设性地提出一些关乎你领域的问题,一来让你发挥专长,二来帮助你吸引人气。
当你兴致勃勃描述自己的时候,他总是很认真地在听,不会轻易打断你。在你遇到被人追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时,会机敏地引导话题向你擅长的方向转移,随时维护你的形象不遗余力。
这类人就是我们经常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交际高手,谈话间就捧高了你,同时,也让你无形中对他产生好感。
这就是一个人的人品所体现的地方。
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能扭转谈话的被动局面,还能赢得对手尊重。
我们的交流不是要一场战争,而是通过交谈达到双方意见统一,相互了解的目的。
怎么做?换位思考。
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想在谈判中获得积极肯定的信息,就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
如果我们不清楚对方到底想什么,而只顾自己的目标达成,最终的结果是任何条款都无法商定。
同样,在普通人的对话中,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关注到对方的意图,给我们带来的除了对话的无效性以外,还有意见不合时的敌意。
换位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清楚对方的立场,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平衡谈话的关系,扭转被动的局面,至少能让谈话更有效地表达双方的意愿。
如果你曾经在谈话中受到过挫折,没关系,好好地想想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请记住,谈话是平等的关系,能否融洽看双方对话题的关注程度,同时意愿表达是否有效不被打断。
尊重对方,及时对好的观点进行赞赏,无疑会大大增加你和对方的好感度。
谈话是一门艺术,但并不难,你能主动为他人考虑,站在他的立场思考,同样对方也可以做到。
试试吧,把谈话变成一场生动而富有意义的交流,通过谈话去结识一个又一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