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多做父母的都关心孩子怎么样学习国学才是有效的。国学的学习,在我们国家是有断层的,要想了解,最好的办法是找资料看一下古代的蒙学教育是怎样运行的,然后再看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我找到了一篇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长文,有五万多字,内容有点多。这是北京某个大学的徐健顺老师组织了一个团队,找那些八九十岁小时候上过蒙学私塾的人,找他们聊,一点点挖掘那时候蒙学是怎么给小孩子启蒙,怎么编班、按照怎样的程序教,怎么进行识字教育等等,通过访谈得来的。我把相关内容简要地做了摘录,作为资料备存,同时也分享给大家。
古代主流的儒家教育,是以人格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通过各种手段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品质注入一个人 的生命。那时候,孩子三、四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详训诂、明句读,要详细解释的),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
由于中国古代为农业文明,那时中国人的世界观里世界是没有统一规律的,或者说规律是变化的。既然世界没有统一规律,那么学生也就没有统一的规律要学了,老师要做的是把变化的世界教给差异的学生,所以,没有统一的教材,要依靠老师一对一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会对付各种可能性,答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在一个班,一个一个地生产毕业生。
一、当时具体的教学方法
总的原则,一对一教学,突出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即自学。
一是纵向混合班,就是把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三岁的孩子在学习《三字经》时,一直在听着六岁以上的孩子读《论语》,等他学《论语》时,他都听了几年了;同样的道理,等他十岁学另外的课程时,他也是已经听了几年了。当他遇到问题时,他可以和同教室已经学过这些的师兄请教。大带小,对大的和小的都有好处。
二是古代教师面授课程,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授书。就是学生拿着自己的书,单独到讲台的先生那里,听先生指导。
第一阶段“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自己要学的那页,交给老师,帮他把标点符合标出来。
第二阶段“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的模仿,一般是三遍。这种读,是吟诵,跟唱歌差不多的,就是我们在电视上常见的摇头晃脑的读。
第三阶段“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像《三字经》里说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即先生给孩子讲解字义,讲解简单的、学生的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这里很重要的是讲故事,即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那段文字讲的道理。朱熹的《小学》,是承前启后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蒙学指导典籍,其中大部分都在讲故事。就是书中的道理,不是简单的灌输给孩子,而是用相关的故事去引导的。讲字义和讲故事,都是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层面上进行的。
蒙学阶段,孩子一天的学习时间大概是2到4个小时。每次授书的内容大概就是十几个字到二三十个字,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年龄大小有浮动的。每天孩子授书的次数,平均是三四次。
第二步是背书,学生自己下去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其中有些是要背过的,有些是要理解的。由于古文短句,押韵等特点,古人背书是在吟诵,像唱歌那样,在读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唱出来。在摸索这个方法的过程,有孩子的主动创造在里面,再加上使用吟诵这种唱的方式,背诵就容易地多了。
第三步是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先生,然后学生再次去先生那里,要检查。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复讲是怎么回事?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做老师的都明白,能讲给别人听,算是真学到了本事。听课、做笔记、猛背,都不如复讲保险。有复讲这个环节在,学生听课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会更用心,更主动。古代的儿童从三岁起就这样训练,难度不断增加,日积月累,一直到成人,成效是不得了的。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于是再次授书。整个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识字
古代的教育,是在蒙馆解决识字问题的。先生会教怎么查字典,学生有了难字也可以请教,但是,没有专门教识字的时间。识字,是要在六岁之前通过自由阅读关的。古人专门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蒙学教材中的生字进行了统计,2250个,其中有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再加上学点其他的书像《千家诗》等,识字量很容易就过了3000千。三千多字,对于汉语来讲,就是自由阅读线。有了这些字的基础,就可以阅读任何他想读的书。古代成功接受了蒙学教育的儿童,六岁以后就有能力读任何他想读的书。
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现在教育界主流反对儿童早识字、多识字。因为西方教育学认为,儿童的感性大于理性,而识字是理性的,所以过早识字是摧残儿童。但是,西方文字和汉字不同。学习拼音文字主要用左脑(逻辑),学中文主要用右脑(形象),所以要尊重儿童,那么西方儿童应该在6岁以后识字,而中国儿童应在6岁之前完成识字。
但是,古代的蒙馆一般不写字。写字,一般是六到八岁之后的事情。为什么幼儿不写字?因为他的神经还没有发育好,写字是很精细的活动,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他的胳膊和手指。即便是到了年龄开始写字了,也是先给粗笔写大字。
古人教识字,用大字课本,指读。读,就是今天 的吟诵,吟诵的时候,每个字音拖长,声母、韵母、声调,全都清清楚楚。合在一起,还像是一首歌,好听好记。蒙学课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正音识字,所以蒙学的文字不是乱编的。蒙学教材除了声韵类(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歌谣体,均匀节奏的。因为六岁以前的孩子很难接受不均匀的节奏。此外,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而且有价值的。《三字经》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全套基本概念,《千字文》的文化涵义和识字功能,《千家诗》都是适合儿童的温柔敦厚的诗,《声律启蒙》传授了汉诗文的意象系统。《百家姓》传达了孔子的华夷之辨的观念,有助于联系对无意义字符的编码能力。
按照吟诵的规律,开蒙以《百家姓》为好。因为它没有涵义,在吟诵的方法上最简单,只有依字行腔,没有依义行调。其次是《三字经》,然后《弟子规》,然后《千字文》,然后《声律启蒙》,然后《千家诗》。声韵类的靠后放,因为节奏有变化,年龄小的孩子不容易接收。古文一般情况下,不当在幼儿期读,因为古文是另外一种节奏,所以幼儿不宜读经,但是经一定要读的,要押后到六到八岁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