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时青言
— 01 —
很久之后,我才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很孤独,既孤单,又孤独。
我写过《孤独是春药,一个人的高潮》,那是孤独的一面,今天,我想写写它的另一面。
有读者说:“小青,好久没见你更文了,最近是毕业季,写篇关于它的故事吧。”
见此,我先是打心底儿里高兴一下。随后,眼底跑出了一百米的黯然,心底还有点儿割裂般的疼痛。
由于几个非主观原因,我的大学过的并不算完美。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消遣度过。以至于毕业前夕,同院的一个不熟悉的男生会说:“总见你一个人在路上走来走去的。”
我露出了罕见的公主般的笑脸,“习惯了,一个人做事情效率高。”
我就是这样一个还挺要强的女生,很少有人见着我哭,哭的时候一般在晚上,被窝里或大街上,一个熟人都没有的地方,这是选址原则。
— 02 —
毕业的时候,我假装过的很平静。几乎没有和他人的合照,拍完大合照后我就静悄悄地离开了,我清楚自己不擅长主动凑进人堆,我怕不走,一个人会显得不合群。背后是专属于毕业季的吵闹,眼前是一个人的寂寥。
穿着学士服的照片一共有三张,一个是学院大合照,一个是上台领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照片,一个是某老师帮忙拍的一张。
我是寝室最后一位离开的,似乎没有很重要的人需要告别,也没有人去送我。七月的梧桐枝桠繁茂,知了仍旧唱着那个夏天,少了人的校园出奇的安静,那是午后,我拉着酒红色的行李箱,烈日把我的影子拉的老长。回头,看了眼古朴的主楼,认真的和它说了声再见。
再见,青春;再见,那个时常不知所措、形单影只的你。
我来过这里,又像从来没来过一样。我在网络发表了一段话:“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想起你,亦或是将以何种心情想起你,南京。”
若要问我极致孤独的另一面是什么?
不是没有人来理你,你的门前冷落落。也不是你和一群人喝着啤酒撸着串,可还觉着自己是局外人。而是,当偶尔有个人来试图朝你的心走近的时候,你会害怕的不知所措,你会迟疑,上帝为什么突然眷顾你了?
我不希望你把孤单和孤独发展成一种习惯,人偶尔还是需要热闹的。
— 03 —
毕业后,我来到成都读研,我为开启一段全新的生活而开酒庆祝。新的环境,新的朋友……真好,这里,我应该不再是一个人了吧?
我确实遇见了几个朋友,可不久后的一天,我恍然发现,孤独这病,成习惯,戒不掉了。
晚上九点,突然胸闷,心情低落。爬下床,胡乱穿了几件衣服,跑到超市买了啤酒和零食。然后一个人爬上了六楼的楼顶。那晚的风刮的有些凶,吹的杨树叶沙沙作响,黑乎乎的云在暗灰色的苍穹下缓缓移动,明晃晃的街灯反倒是显得暖烘烘些。
有点儿像鬼片,就是没见着一个鬼影。我那松松垮垮颓废的样子,倒像鬼的同族。
咕噜咕噜,几口啤酒下肚,从喉咙处上来些许暖意。又猛喝了几口,心脏终于有了知觉。
下着的雨越来越密集,我仰起头,把剩下的酒一股脑灌了进去,风把啤酒罐吹向了远处,噼里啪啦的,酒罐翻了好几个滚。我茫然的看着四周,突然咯咯咯地笑了。
这时候,就好想身旁有个人,好想找个有温度的身体抱抱,也好想家,更好想回到母亲的子宫里。这就是所谓的负向孤独。
— 04 —
我不提倡把孤独当成习惯,这和习惯孤独是两码事。前者是迫不得已而致,久而久之,成疾成瘾,后者是主动寻求的一种状态。
个体被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不断裹挟向前。焦虑、迷茫、抑郁是我们这个社会年轻人的通病。独生子女的一代可能背负的更多,父母养老的重压、子女高额的教育费、房贷车贷……大城市的钢筋水泥更像是牢笼,圈住了肉体,也圈住了梦想。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情的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默认的安全生活准则。
很多人向网络发起求助,在社交网络上消磨孤独感,摆脱无趣。就比如,无论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在抖音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博取眼球、打发孤独、亦或是寻找存在感。
手机癌,网瘾症……人们躲在网络之下,把自己伪装的更好,也时常在网络的后面不负责任地拿刀子捅人。网络静悄悄地改变这个世界,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的交往模式。
你还记得很多年前没有手机和网络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么?
我记得从前的日子过的很慢,新年会有新衣服、会有糖果吃、会杀猪、会走亲戚……平淡的日子里充满了温情的期盼。平时会和小朋友捕蜻蜓、捉蝌蚪、逮蚂蚱……一个暑假是现在半年的长度。那年头,近一个小时的上学路都是结伴走着去的,不担心有坏人。隔壁的阿姨还会送来新做的豆腐脑……
确实应了那句话:从前,车马邮书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真的,从前,人情往来也很善很纯朴,人们鲜少把孤独放在嘴边。
我自己跟自己喝了好几次酒,我知道,今夜的我,是喝酒的鬼魅,明天的我,还是那个会笑的像小公主一样得体的正常人。我常和自己说:孤独的人,都有酒喝,而有酒喝的人,会唱歌。
作者简介:时青言,自由撰稿人,不是风一样的女子,是风也喊不回头的女子。我执笔,陪你买醉。
*文章系时青言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谢绝引用和转载,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到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
— END —
也许你还想看(点颗心再离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