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微信里有一位朋友,有段时间每天出去跑步,完事必发朋友圈昭告天下,向人民群众展示成果: 一张大汗淋漓的自拍照,一张跑步里程表,配以一段诸如“打卡20天,明天继续加油!”的文字。
朋友圈类似的打卡行为,现在俨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风尚,仅次于晒吃晒喝晒旅游了。
除了跑步,朋友圈屡见不鲜的还有打卡式读书,打卡式减肥,打卡式背单词...
说实话,这种朋友圈打卡式坚持,在别人眼中引起的,多半不是赞扬钦佩,而更可能是不舒服的感觉,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被屏蔽。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使得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互联,有一个人每天在大家面前叨叨: 亲们,我今天又出去跑步了哦,我已经坚持半个月了哦,我已经可以跑五公里了哦!
请问作为听众你会作何感想?你会每天面带微笑发自肺腑地恭维一番吗?
二
不妨分析下朋友圈打卡式做事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和动机。
有几种可能性。
首先或许他/她真的是个自制力很差的人,真的希望借助朋友圈帮助自己坚持下去。毕竟,有那么多人看着哪!坚持三天就不做了,未免被人瞧不起不是?
又或者是出于形象管理,给他人一种自己健康积极的印象——单身的同志应该对此颇为重视。
还有一点不太好说出口,但或许是最重要的理由: 希望得到朋友点赞和恭维的心态——你们看,我今天又取得了这样的进步,实现了这样的突破!我最近做着这么有意义的事,还不来夸夸我!
成就感和满足感,才是打卡的动力。
看着朋友圈下面的点赞和留言,相信他/她的内心是满足的,是有成就感的,——谁不喜欢被别人夸奖呢?
但话说回来,这背后折射的不正是成就感的缺失吗?
三
这是个相逢和忘记都很快的时代。
有句话说的很好: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意识到你的生活对他人毫无意义。
试想一下,你真正关心的人只有那么几个,那么真正关心你的,又怎会太多?
你的微信通讯录上可能躺着几百个好友,但真正在乎你的,仍然只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人。
除了真正关心你的这几个人,对其余人来说,你做了什么,跑了多少步读了多少书,他们并不在乎。
这是听起来残酷但又真实无比的现实。
身处大都市的年轻人,低头向手机时,指尖轻触间,整个世界的信息涌来;抬起头,每个人又成了一座孤岛,周围的人近在眼前又仿佛远在天边,你永远不会在坐地铁时主动搭讪旁人。
朋友圈俨然成为了一个舞台。你把他们当观众,观看自己的表演与成绩,他们又何尝不是把你当做刷屏的讨厌鬼?
一位朋友这样评论过朋友圈: 朋友圈早已不是什么净土,充斥了太多无用重复的信息。
现在的朋友圈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疲劳,越来越没有价值了,没有新意,大家活得越来越相似了。
四
许多人不明白微信朋友圈的半公共属性。
某种程度上,朋友圈像一扇窗子,而我们常常像被生活困在笼子里的人,这扇窗子让我们得以观察另一种世界,多样的精彩,听到不同的声音,以此来对抗平淡无奇苟且乏味的日常。
当一个人在这个半公共空间发表言论转发信息时,内在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也许是确实觉得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也许是希望获的别人赞美,也许是想显摆一下满足虚荣心,也许是转发商家广告拿小礼品。
一条朋友圈,如果既没有趣味又没有营养,对自己又无意义,那么没有人愿意每天重复看到,更不用说衷心为你点赞,发自肺腑的钦佩了。
你的朋友圈打卡,充其量只能感动下自己,给别人带来的,或许更多是微商刷屏式的讨厌。
如果你的动机只是获取而对别人毫无意义,那么你发的内容对别人已是一种冒犯。虽然朋友圈有屏蔽功能,但对他人引起的不适是显而易见的。
前段时间有个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闭朋友圈。
很明显,微信充斥的信息越来越人感到无用和可有可无。
五
最后,即便纯粹从功利的目的出发,朋友圈打卡真的能够有效监督你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吗?
答案很可能是: 不能。
开始的几天,尤其是第一天,你很可能收获大量的点赞和表扬,这时候你的内心是得意的满足的。
但正如前面的分析,当新鲜感退去,你每天的刷屏甚至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渐渐地,你的打卡下变得冷冷清清,希望他人的称赞变成了每天孤独的表演。
仿佛一个人在舞台表演,而台下空无一人。
很明显,除了开始的几天成就感满满,个人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后面的这种心理落差更容易让你放弃。
希望你明白,真正的坚持,不是拿来晒拿来得瑟拿来炫耀的,要坚持,请自己私下默默地坚持就好。
如果有一天,你学有所成、练有所成,在我面前秀词汇量、秀肌肉,作为朋友,我很乐意祝贺与欣赏,至于现在嘛,不好意思,我的朋友圈,不是你的打卡机。
顺便说一句,迄今为止,在朋友圈打卡的同学,还没有发现一个能够坚持一个月以上的。
但愿他们仅仅是在朋友圈停止了脚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