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访谈 我的工作经历
1、狭小的公寓
我生于1965年,我的童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时候我跟家人住在一间又小又破的公寓里,大房间约莫六张榻榻米那么大,小房间铺着木地板,也就两张榻榻米的面积。家里有厕所,但没有浴室,洗澡得去公共澡堂。
按现在的标准,这样一套房子对一家四口来说是不太够用的。不过在当年的东京中野区,周围的街坊邻居基本都是这样。每次去澡堂都能遇见小伙伴,并没有觉得生活有多憋屈,反倒觉得很开心。
父母给的零花钱大概只有50日元、100日元的样子,一天就花光了。毕竟那时还小,花钱的时候也不会多想,一拿到手就立刻跑去买笔记本、零食或者傻乎乎的玩具,很快就花没了。父母会买我想要的东西当做生日礼物,所以快过生日的时候,我都会提前想一想到时候要提什么要求。
和小伙伴一起玩啦,看书啦,骑车出远门啦……想当年,有太多比花钱更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家的确很穷,班上也有家境特别好的同学,但我从来没有因此自卑过。尽管有时候也会羡慕同学拥有的东西,但不至于被这种欲望牵着鼻子走。
因为每天都很开心啊!对我来说,想想明天要怎么玩,明天要和小伙伴们上哪儿去,才是头等大事。
那个年代孩子多,双职工家庭也多。放学以后,孩子们可以聚在一起玩个痛快。所以当时我对钱的可贵之处几乎毫无感觉。
2、在旧书店睁眼看世界
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对国外的世界萌生了兴趣。睁眼看世界的契机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我在练柔道,每周要去JR水稻桥站附近的讲道馆训练一次。回家时,我常会顺路逛逛神保町的二手书书店。
起初我只是站在门外随便看看。看得多了,便对其中一家书店产生了兴趣,开始走进去逛了。最吸引我的是欧美杂志和影集。书中尽是我从未见过的生活,格外新鲜。
渐渐地,我发现逛书店比练柔道有意思多了,有时干脆不去练柔道,就在神保町待着。
谁知有一天,我得知自己最心爱的书店要关门了。书店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说“本店将于x月x日停业”。我郁闷不已,便开始更加频繁地泡书店。到了最后一天,平时也常来这家书店光顾的一位老伯主动跟我说:“我看你来得挺勤啊,你肯定很喜欢这家书店吧?我买本书送你吧。”说完,他买了一本欧美杂志给我,可把我高兴坏了。
若干年后,我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原来送杂志给我的老伯是评论家植草甚一老师。我多么想当面跟老伯道谢啊,可惜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3、第一份工作是打短工
我在高二那年辍学了。因为我觉得,学校里没有我想做的事情。
父母并没有反对。不过辍学也是一种表态,意味着“我以后要自力更生了”,所以他们就不再给我零花钱。
于是我立刻就开始了打工生活。当时有很多高中明令禁止学生在外打工,所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能找到的工作并不多。
我将视线投向了土木建筑行业。每天早上6点,高田马场铁轨旁的公园会有很多人站着等人来派活。包工头开着卡车或者小巴士过来,拉上需要的人手开去工地。
没有人用名字称呼你。接活也不需要简历。等活的人里甚至有不少酒鬼和残疾人。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日薪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20元)起步,高的能有8000日元(约合人民币512元)。换算成月收入的话,可能接近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400元),但那毕竟是打短工,所以我并没有“拿月薪”的感觉,也没有要攒钱的意识。
我年纪轻,又听话,体力也好,走到哪里都是最抢手的香饽饽。渐渐地,收入也涨上去了。这让我意识到,别人越需要你,你能赚到的钱就越多。这段经历也让我了解到了小时候从未接触过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世界。
4、攒够50万日元,前往旧金山
我知道父母很担心我,所以我白天上班,空下来就翻翻杂志,看看电影。渐渐地,我产生了想要出国去看一看的念头。
对当年的我而言,“国外”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我一直很向往欧美杂志带我领略过的风光,于是便想先攒点钱,去美国瞧上一瞧。
然而美国也不是说去就能去的,有几个人能随随便便出国旅游啊。想查资料都无从查起。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许正是因为当初查不到详细的资料,我才不知道出国有多难,才会认定只要有心就能办成。
我看了看旅行社的宣传册,心想攒够50万日元应该就够我往返一趟了,于是我决定先以50万为目标。但问题是,靠工地的短工恐怕很难攒出这个数字。
就在这时,我找到了一份好差事——给物流公司打工。工作地点在物流中心,从晚上8点干到第二天早上5点。因为是夜班,所以时薪很高,每天都去的话,一个月下来能挣28万日元左右。
辍学半年后,我终于攒够了50万日元。
我立刻去旅行社没了东京往返旧金山的机票。我买的是开放式的机票,只订了去程,返程可以在3个月内随时预定。
我骗父母说自己要去美国上学,还说那边有认识的朋友,也可以打工。但出发之前,我压根没决定好自己要去做什么。
至于生活费,我只准备了10万日元,手上连一张信用卡都没有。我连旅馆都没订就出发了,到了当地才抓着路人问:“Hotel(旅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廉价旅馆,8美元一晚。那不是面向游客的旅馆,而是给租不起房子的人住的,房间里没有厕所,更不能洗澡。
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本就语言不通,也没住过这么便宜的旅馆。周围都是陌生人,看到的一切都格外可怕。但是不知不觉中,我便习惯了那种状态,一切都变得司空寻常。
我始终保持警惕,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不过渐渐地,我不再战战兢兢。因为我想通了。来都来了,担心害怕又有什么用呢?我无依无靠,什么事都得自己做,可做什么都不顺利。当年没有智能手机,想打公用电话都不知道该怎么打。英语也不会讲,连最简单的交流都成问题。但我别无选择。
吃饭靠街边卖的廉价盒饭。钱勉强够花,因为我压根不知道该怎么花。这是一次布满坎坷的旅途,但我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自己思考后做出的决定都会反馈到自己身上。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格外新鲜。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海外之行。
5、邂逅书店
3个月后,我按原计划回国,重新回到物流中心,继续攒钱。这是一份随时都能捡回来的工作。因为工作强度太大,连着做3个月就已经是极限了,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一两天就辞职了。除非你有很强烈的赚钱意愿,否则根本坚持不下来。但我毫无怨言,埋头苦干,所以每次去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什么时候去都能当天入职。
我又干了3个多月,攒够了钱,便再次杀去旧金山。周而复始。
刚开始,我在那边一个人都不认识,也不会说英语,所以总是很闲。但去的次数多了,我就逐渐适应了,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书店。
旧金山的书店和我在日本见惯了的书店完全不同,一个全新的世界呈现在我眼前。在日本,大车站附近一般都有主打畅销书的书店,但这种书店不欢迎只看不买的客人,工作人员也总是一副很忙的样子。
然而在旧金山,无论是卖新书的书店还是二手书书店,老板的个性都会体现在选书的品味上,所以每一家书店都很独特。店里一般都摆放着沙发和椅子,顾客可以坐下来随意看书。还有不少书店提供免费的咖啡呢。
“我喜欢这家书店的品味!”“我中意这家书店的氛围!”……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小社群。当然,顾客也可以根据自己想买的书选择不同的书店。
每一家书店仿佛都成了展示社区文化、彰显个性的驿站。我特别中意这样的书店,三天两头就往书店跑。泡书店就不用说英语了,不过我看不懂英文书,所以看的都是画集和艺术方面的书。
泡书店的感觉特别舒服。渐渐地,我还结识了一些朋友,慢慢融入了当地社会。不得不说,是书店拯救了我。我当时就想,要是日本也有这样的好地方,那该有多好啊。
本节看完可以在评论区备注已看,下次就不会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