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凌晨,我在中坜的闹市,坐在一家叫做御冠园的汤包店前的长条铝合金的桌子边,同桌的还有四波食客,我左边是两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两人交谈工作业务,声音并不大。时不时向对方递个眼神。右面四个年轻人则聒噪些,虽然我不懂,但确信他们在讨论类似刀塔之类的游戏。一天劳作后,即便不能坐在电脑前过把瘾,能和队友讨论一番也算是吃汤包最佳的佐料了。对面坐了一对情侣,尽管两个吃着一份汤包,各自空闲手里却端着自己的手机,闪闪的屏幕总比自己的另一半有吸引力。
而第四波客人就是我了,花了一个白天的时间,从华中奔波到中坜。与其说是弥补下饥肠辘辘的身体,倒不如说是担心肚子空空而消耗肌肉罢了。这边给我们安排各种事务的是一个叫莉甄的姑娘。本来我们是要去吃东西的,但无奈舟车劳顿,莉甄就带着我们一行的其他几个伙伴回公寓休息了。我是肯定不会饿着肚子睡觉的,那样也睡不着。于是就自己一人跑到夜市觅食。
不知为何,我特别喜欢在人群里,一个人吃东西的感觉。看着对面御冠园的员工们十分忙碌地包汤包,只留给我印有他们标识的背影给我。同桌的食客来了一波又一波。身后一辆接着一辆的机车呼啸而过。整个夜市十分嘈杂。但我喜欢这样坐着去观察目之所及的人们的一举一动,不知道喧嚣夜市的角落是不是有一位像我一样坐着的研究人类行为学的教授带着学生在做田野调查。
我是一个不太合群,不太喜欢热闹的人。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一直伴随着我,从来不会让我形单影只的东西,那就是孤独感了。这听起来真是一个逻辑悖论。但真正能让我无比珍惜的东西就是那种在闹市能够一个人静谧下来使脑袋还能清醒思考的孤独感。
现代科技使人类的移动能力,社交效率,集体协作效率有了指数级的提高,但是现代人却有深深的社交匮乏感或者孤独感。人们视孤独为万丈深渊,洪水猛兽,所以每个人都在十分努力、拼了命地要去合群。当然,人类已经达成共识,我们都是社群类动物,进行大量的社交我们才能存活下去。被群体排斥、孤立所带来的恐惧感深深地困扰着每个人。我们压抑自己的心声,迎合多数人的声音,以免被群体孤立,我们迫不及待地去不断刷新自己的社交媒体,查看别人是否有动态更新,自己是否受到别人的点赞评论。
我们越迫切地这样做,越能感受到我们的焦虑感。而这对于孤独感的缓解却只是暂时的。人们害怕孤独感,不敢去正视它,似乎承认了孤独感,就成了在深夜如豆的灯辉下独自捣衣等着征夫塞外归来的怨妇,一个人在房间里冷冷戚戚,自怨自艾。于我来说,我无比喜爱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光,那种孤独感让我无比的清醒。就像我在喧嚣嘈杂的闹市也能做到这一点一样。但是,我请你们对孤独感有起码的尊重。我之前是害怕去公开承认我是孤独的,我喜欢孤独感。因为我害怕别人以为我很寂寞空虚。人们总害怕别人对自己进行心理窥探,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能够特别准确地描绘那种状态——视奸。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被群体去猜测,去揣度,那么这个人无疑是赤身裸体地站在镁光灯下,被睽睽众目去视察他的身体。
而现在,我丝毫不怕别人去如何评价或如何,因为我的孤独感足够强大到可以自我审视并为自己的无比充盈而满心自豪。孤独感是一种让人感觉无比清醒快活的状态,它不是空虚寂寞的,相反,它是饱满充盈的。很多英文专业的学生都区分不了“solitude”和“lonliness”的区别。那真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会去思考或去检视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会去思考自己是怎样一种存在。一方面,可以去拷问自己的内心是否是需要外部的刺激,通常是我们的社交生活来填充内心。多数人是这样的,因为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有WiFi,有网路的环境中,在没有真实社交的情况下,来通过虚拟社交来缓解莫名的焦虑感。另一方面,独处可以检验我们是否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或者说我们是否真正的是自己。而多数情况是,我们在社交时,是在扮演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我们都是伟大的演员。现在越来越多的男性在去公共场合之前也会像女性一样去化妆,“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等会儿见你一定比想象美”。当然,作为女性性魅力标志的乳房,也在人类服装演化史上得到了无比多的呵护,内衣有钢圈的,有提拉功能的,有填充型的,不胜枚举。
等等这些都是在帮助我们完成一次成功的社交。约会、谈判、派对、婚礼、酒会······人们在忙碌打扮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努力地合群,努力地生存下去。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我如果敢对人类的这些行为嗤之以鼻,我当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把戴奥真尼斯或梭罗搬出来为撑场子。但我肯定不会这么做的。我真的不是一个犬儒主义者。也从来没有对所有的一切那么愤世嫉俗。
作为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长大的中国人,我从来不是那么的崇拜“仁义礼智信,温廉恭俭让”。(其实,原始的东周儒学派的思想是极为激进的)。儒家学说,我最推崇的是“慎独”。 我当时听到老师讲这一理念的时候,内心是极为震撼的。 一个人要做到多么的自律,将外在的道德行为内化成自己真正的行为规范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因为大家都不是圣贤,大家都做不到。真正要做到,内心还必须得有异常强大的孤独感。
即便已经二十几岁,但我仍然是一个思想极不成熟的人。从来没有过坚定的信仰,目前所有的信仰无非是每每接触到新的观念,自己一种主动接近,谄媚的态度导致的一种结果而已。但是,要我去学王阳明那样刻意创造出独处的空间去格物,像曾文正公那样极度的自律,我真的做不到。能做到的只能像青年时代的常凯申那样,白天各种荒唐事,晚上忏悔录。
我很欣慰,我能够有这种孤独感,能使我时时保持清醒。也就意味情绪从来不会有过山车的起伏,以至于我在篝火晚会,别人载歌载舞,载欣载奔之际,我只能应和着别人微笑;别人KTV仰天歌唱的时候,我也只能一旁拍手附和。越是狂欢的场合,孤独感越是强烈。越是独处的时候,越是感到内心有种澎湃的狂欢。有文字阅读是必须的。当作者说到你的心坎里的时候,整个人内心真的是沸腾的,但是如果在公共区域,只能强烈压抑那种沸腾,最终把自己的兴奋阈值愈来愈高。
为了防止孤独感走向抑郁,一个孤独者的自嗨能力是基本素养。对我来说,是文字和身体自虐。每每接触到新的思想的时候,总会沾沾自喜,满满的优越感。但是优越感不能施加到别人身上,那么一个人就得保持谦逊。所以有时会抵触除了电影以外其他影像和图像之类的阅读方式。因为多数人喜欢这种被动阅读方式,在多数人中间,一个人不喜欢多数人喜欢的东西,不去合群,又深深地加深了孤独感。
但是孤独又能把人怎样?总是能保持一点孤独感,才能保持一点与众不同。因为努力去合群的人是千孔一面的。孤独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延迟的满足感(deferred gratification),任何当下欲望的满足都是短暂的,而孤独感带来的满足感却是持久的。毕竟那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优越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当你老了, 去“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那种感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哥已经离开江湖,但江湖上还流传着哥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