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投资人都太渴望自己投出独角兽,有人投了一个项目其他人也跟着,万一错过了就很难回头。市场中出现的风口大概是投资人们一直的「投机迷醉」,投资人们无暇顾及模式、产品、团队等,又因为即便投资失败也承受的起,就干脆一窝蜂涌进某个行业。
毛圣博说,我们不投,也要知道为什么不投,是要说出道理的。本期投投为你分享他的投资方法论。
毛圣博是第一个出来反对无人便利店的,他说这账不能这么算,便利店的核心不是有人无人,很多项目,你不能拿常识去看。按照这个原则,熊猫资本投了摩拜单车,紧接着因为这个项目被许多人熟知,再后来许多共享项目都来找他们了。
他很享受和这些人精创业者聊天,能了解到许多自己不知道的行业信息。好奇,大概是他的驱动力,他会对许多事情好奇,因为好奇他会去了解。有许多人是要逼迫自己才能离开舒适区的,他不用,他自发地主动地就去探索其他领域了。
原来他主要负责智能硬件、云计算、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现在他看大消费,按照他的节奏,以后会涉及更多领域。
别人看不懂的项目,可能就是你的机会
投了摩拜单车之后,大量的共享项目找到我们,说你们是共享领域的专家,要不看看我们这个项目,什么都有,有共享按摩椅、有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现在创业者都很执着,你告诉他共享雨伞不靠谱,分析给他听,他不服气的,他一定要试。
创业者很辛苦的,很多人都有白头发,他来找我们,路上可能就花了一个小时,总不能来我们这三分钟打发走了,不合适。熊猫资本的口号是「把你当宝」,来的人就算项目我们觉得不大灵,我们还是希望给他提供多一些建议,帮他分析一下什么地方可能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什么地方有坑别人已经踩过了,哪些他的假设可能是错误的等等。这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做VC的,最怕的不是当年拒绝了京东、滴滴这样的项目,而是京东、滴滴都见了有七八十家投资人被拒绝了,但是你都没见过他们。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有百亿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在早期融资都很难,究其原因一般这种项目都特别颠覆,大家按常识去想可能想不通,觉得不靠谱就不投了。
说回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老牌基金,新基金还有机会能成功,我觉得机会就在这里。
那些项目争议很大,如果没有争议,老牌一线基金聊了就觉得很好,那摩拜也轮不到我们投了。只要你水平足够,其实新基金是有机会的,还是能投到那些未来的独角兽公司们。
我做VC的初衷:好奇
创业的人他们都是人精,对行业有深刻认识,得到的信息往往也都是第一手的。你去和他们聊,从他们那儿获取的东西一定会让你对世界的理解更深。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很好奇这个为什么这样,那个为什么那样,现在有很多问题都还没有被解答,很多问题可能也不容易找到答案。很细小的东西有的时候你都搞不懂,比如扶梯的为什么两边都有毛刷,你猜想可能防小孩子夹手或者是可以清理脏东西,我不知道,反正你不问电梯行业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那是干嘛用的。
我做VC的私心就是想多认识一些有趣的人,从而认识一个更有意思的世界。别人给我讲个八卦我觉得特别好玩,有个Founder跟我说,你知道吗,上海所有的鸡蛋都是黑社会控制的。我觉得很好奇,他说你知道黑社会怎么控制鸡蛋吗?比如我是个拉货的货车司机,你是一个新的鸡蛋品牌你要进上海市场你最归得先运输吧,你只要通过我的车运进来的,黑社会就会把我的腿打断,这就在司机群体里就传开了,那我就不敢帮你运了,其他司机也不敢帮你运,没人帮你运,你就进不了上海。你说他的招儿也挺高的,控制流量入口。
用类比法则,快速看懂一个行业
很多的时候VC它是在看最新的事物,没有一个历史数据,但很多事后你可以去类比过去出现的东西。人的需求一直没有变化,只是形式不停地在变。
有一类付费音频公司,我们去看它的时候,我有个合伙人说这个其实就是《知音》杂志,一模一样的,只是它现在变成了音频,谈的话题全是一样的,两性、婆媳关系。这个市场本来很新,你很难估算这个市场大小。你估算不出来,但你可以类比,《知音》杂志当年最火的时候值多少钱,它发行了多少本,然后去估算出这个市场有多大。
投资人要不停地自我迭代,只要你的迭代速度足够快,思考的方法足够对,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看得比别人远很多。你的人脉广、信息质量高,得到的结论比别人准确,那最终你肯定可以投出非常好的东西。
怎么快速切入一个行业,我觉得方法是有很多种的,投资也并不需要把自己变成那个行业的专家,我只需要把那个行业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全获取了。
投资还考验你获取了大量信息之后你的思考深度,不是单纯的提高某些能力就行了,更多的还是,各方面的信息积累到某一点,那个时候可能你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Yes」or「No」:四人是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最佳配置
以前不在投委会,感觉自己对一个项目说「Yes」很容易,说「No」很难。现在自己做基金,进了IC,我觉得反过来了,说「No」很容易,说「Yes」很难。
现在老觉得项目有风险,并且你会发现所有的项目本来就是都不完美的,怎么去say「Yes」太难了。因为say「Yes」之后这个责任就在你了,你多少会有些担心你这个YES票投得到底对不对?你要尽力去帮助它变得更好,你要确保你这个「Yes」说的是对的。
原来只要觉得好,就把项目推上去了,我告诉你100个理由要投,投委会你们做决策吧,我肯定是「Yes」的,最后被你们毙掉那就毙掉了。
我原来在启明创投不是合伙人,不在IC,出来以后才体会到这个。启明最初四个GP(普通合伙人)他们组成了一个IC委员会(投资审议委员会),在熊猫(资本)我自己变成一个IC委员会成员,我们也正好四个人。其实四个人我认为是效率特别高的的配置。
所有世界最顶级的基金必然是多个合伙人,一个人去看世界还是很片面的。四个人是从四个角度去看,即使其中一个合伙人说了一个观点不一定对,但角度是很不一样的,这个观点可能就提醒了另外一个合伙人产生了一个正确的思考,最后对这个项目的决策其实是有很大意义的。只要充分交流,做到对事不对人,我们四个人最后投票一定是很高效的。所以,多个GP肯定比一个光杆司令要强。
多个GP到底几个人,我觉得四个是最科学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三票过,二对二也是不过的。你一个项目要拉两票,三票「Yes」才能过,所以,你也挺难拉票的,相对来说比较公正。比如三个人,这次我给你过,下次你给我过,最后就变成一团和气或者说投票名存实亡。人多了也不行,五个人、六个人,人多嘴杂,没效率了,也很麻烦,弄那么多人来投票,万一有个人出差了或者又没见过项目很麻烦,等他看到项目再决定效率很低。
我为什么不为无人便利店打call
现在投资人太怕错过,随便投一个被标榜为风口的项目很多人就跟着投,觉得第一轮就投个千把万人民币,万一死了就算了,但错过了一个独角兽可能今年就没第二个了。
共享充电宝刚出现的时候就是这样,很多机构都投了一家。后来大家发现好像这个风不对,然后瞬间就又变得没人投下一轮了。这种「怕错过」的投资风向现在是很明显的,包括无人便利店、办公室货架等赛道,我个人认为全是这样催生的。
我们的团队花了很多时间把无人货架这个赛道全扫了一遍,做了很深入的推演和分析,最后觉得很难符合VC的投资标准。无人便利店我们也做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发现无人并不是便利店成败的核心。
我个人认为便利店更像一个驿站,饿了到便利店有饭、有关东煮,热的、冷的、吃的、喝的,啥都有。
有一次我去买电池,特别急,燃气打不着火了,必须马上用,这玩意儿哪儿有卖的?它是一个2号电池。你听说过1号电池、5号电池、7号电池,2号电池是很少的,然后我去楼下便利店发现竟然有。这东西是低频消费,每家每两三年才会需要一次,极其低频。理论上说便利店摆这个东西百分之百是不经济的,它应该摆一些高频的产品。但是这种商品,给人一种确定感。
我经常跟被投企业CEO讨论到很晚,其他地方全关门了,只能去便利店。便利店很好啊,有吃有喝还有空调,饿了就买点东西吃,渴了就换着喝各种饮料。
关于便利店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得出七个结论:第一,7-11、全家,人工成本只占整个便利店的7%左右,占比不大,对便利店来说,人工服务所产生的价值远远高于其成本。人工完成了很多工作,防火防盗、摆放商品。每个便利店就像一个前置仓库一样,它要补货、理货、收银,干很多活,还要回答顾客的询问。
第二,传统便利店把最好的位置都占了,如果有什么最好的技术,传统便利店为什么不能用?
第三,Amazon GO、阿里的无人便利店纯粹像概念车一样,它只是个Demo,它的成本是很高的。拿收银这个服务来讲,很多无人便利店用给商品贴RFID标签的形式去取代人工,一个标签的成本是3~7毛钱,也就是说完成一件商品的无人收银的成本就是3~7毛钱左右。但人工平均完成一件商品收银的成本(人工成本/收银商品件数)平均大概是7分钱左右,不到1毛钱!光看这个传统便利店就比无人便利店便宜。
第四,我们研究发现便利店是规模效应的,你只有规模很大才能按照某一个特定路线去做。以全家Family为例,自2004年进入大陆,到2014年开了1530家店才实现收支平衡,便利店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如果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将较难拥有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和反应优势。目前看来,大部分无人便利店创业者对供应链并不熟悉,技术再先进也得把这条路走通,你得开多少家店?
这么长时间,根本不适合VC,VC更偏好市场规模较大且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爆发、形成规模的创业项目,相对而言,传统便利店模式较重,规模化速度慢,而且好多位置说白了都被人家占了。
第五,无人便利店如果想进入类似园区、小区等封闭环境,BD的成本和难度仍然存在。
第六,租金上也并无优势,无人便利店不会因为其「无人」便会比别家少付租。即使在一开始能获得租金的优惠,但很容易引发竞争对手的反弹,因此大趋势上租金一定是趋同的。
第七,如果想以加盟的方式快速扩张,则需要证明其盈利的能力才会有足够的吸引力,但在传统便利店尚且较难盈利的现状下,无人便利店是否能够自证是存疑虑的。
很多人投资人说我觉得这个项目不好,但他说不出来不好在哪里。这是我们熊猫(资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可以说出来为什么不投的。
【转载须知】
1、本文为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法享有汇编权及注释权;
2、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或联系微信:wuyaoguaiguai,取得授权后方可转载。禁止二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