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预想的要快一些,原以为要用10趟地铁时间读完这本书,没想到5趟地铁下来就完成了阅读,其中一个章节是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借着月光读的。就在我忘情的投入阅读以便尽快知道小说最后的结尾时,我听见身后一个姑娘说:她看得见么?借着月光?什么东西这么吸引人?
小说的确很吸引人。
这本小说没有什么惊悚的文字,但从读到他在电影里看到一个同自己的长相一模一样的男人开始,便不自觉的全程毛骨悚然。尽管小说本身一直大段大段的描写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以及对文字表达和语气表达的探讨和研究,但只要拿起书,惊悚和恐惧就弥漫在文字之间。
如果遇到另一个自己,一个复制的自己,不仅仅是身体的全复制,包括声音,包括你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小心留下的疤痕,你们完全一模一样。你会怎样呢?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好奇。最基本的好奇是他是从哪儿来的?这大概是普通人的好奇。小说之中,历史老师第一次发现那个男演员与自己声貌完全一样时,他没有这样问,小说也没有这样问,历史老师只是好像在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那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求解X,这些X包括确认男演员演过的片子,确认他的确存在,查到拍摄这些电影的制片公司,找到男演员的住址、电话,然后去实际的看一看另一个自己存在的场景与生活空间。直到他们完全赤裸的站在镜子面前,确认互为彼此的复制,他们也没有问:另一个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没有携手去追寻克隆人的机构和背后的阴谋,沿着科幻大片的路子走,最后成为“双雄”。相反,他们只是在确认了彼此的确存在之后,决定以后再也不见面,以免对各自的生活造成影响。
好奇害死猫的定律再一次发挥作用。男演员决定去看看历史老师的生活,他的理由是:既然你看过我的生活,而且我的妻子知道了你的存在,你已经对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礼尚往来,我也要去看看你存在的空间。男演员决定以睡历史老师未婚妻的方式结束这一切,他穿上了属于历史老师的全部行头,摘下了自己的结婚戒指,拿走了能证明他便是历史老师的一切证件,奔赴一场荒谬的复仇之旅;历史老师也让自己以男演员的身份出现在了不属于自己的床上,睡了男演员的妻子……
都说女人心海底针,难以捉摸,女人心是任何高科技仪器都无法精准测量的神秘存在。同样,女人心也能以神秘能量精准的感知一切精心的伪装。天亮时分,历史老师的未婚妻发现了枕边人是个冒牌货,她斩钉截铁的质问他:你是谁?男演员的妻子在送“丈夫”出门时泪流满面: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以前我曾说过读外国小说是有风险的,最大的风险来自译者。那些经典的外文著作之所以经典,必须是军功章里有译者一半的功劳。以我浅显的英语底子来看,英语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大量的后置定语、状语,也许是因为英语本身的表达特点便是如此,也许是因为两种语言在交汇的过程中有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必须靠各类“补丁”才能完美表达,那些大量后置的定语、状语就属于这类“补丁”吧。不过读《双生》的时候倒没有这种强烈的“补补丁感”,尽管前后有很多看似与情节无关的心理活动描述,细枝末节的推理和猜测,但丝毫不影响阅读的快感.仅从这一点来说,原著的作者以及译者都值得点赞。
听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很多电影,当然主要以惊悚类电影为主,因为小说中的历史老师和男演员最后只留下了一个,其中一个人的消失是偶然的,但却给留下的那一个以充足的理由作出决定:绝对不允许下一个同自己一样的人存在于世。所以,小说的结尾,当历史老师去同下一个与自己声音、相貌完全一样的复制品见面时,他带上了子弹上膛的手枪。沿着这个思路改编剧本,应该极少会出现喜剧片,如果有,我倒是很期待去观看,或者,出现一个科技幻想片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