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结尾,总结还是要有。贯穿全年的是带娃、读书、写字。带娃是主业,兼职读书。如果问自己为什么去阅读写字,最初只是不想淹没在娃的吃喝拉撒里,感觉自己智商极速下降,想中和一下每天的脑子。没想到误打误撞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得窥一个全新的世界。2021,将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年。
一月份,写自己2020年经历,13万字结束,写出来内心就已经迈过大半。每天摘抄一首诗词赏析,合并自己感悟。
二月份,读《苏东坡传》,看到一种洒脱的人生,慢慢释怀2020年的狼狈生活。苏轼是我的偶像,不是指诗词,是生活态度。喜欢苏轼,始于诗词,陷于哲思,没有所终。
三月份,开始给女儿做实验,看屈原的23篇楚辞,用时三个月,了解屈原一生,看到他的绝世文采和坚定意志,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橘颂里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每天在3岁陪玩和60岁读离骚之间穿越,一度觉得自己精神分裂。
四月份,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幡然醒悟自己好像没什么精神生活,王小波笔下的那条满是紫牵牛花的篱笆路,每一个花蕊上落了一只蓝蜻蜓。很美~
五月份,读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世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去世上拼杀,另一个要沉静内敛,守望着另一个自我和这个世界。要有抽离这个世界去旁观、思考的能力。
读Tara的《Educated》看到有一种人,生来不幸,仍然可以走出一条血淋淋的自我救赎之路,破茧成蝶。原以为自己人生低谷,坠入寒潭,其实是自己以前太幸运,眼前也只不过是个小坎坷。
六月份,开始健身,确定以后健身、跑步也将是我一生需要坚持的事。前半生父母把我养的很好,此后应该自己做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养好。看《老人与海》生活中的英雄,是属于不断挑战人生限度的人。《我与地坛》一个专职生病,兼职写作的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开始是偶然,过程是无数的偶然,结束却是必然,时常思考死亡的人,更懂怎么活。
七月份,跑步,看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自卑与超越》,一个孩子在五六岁时就形成了看待世界的世界观,自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而自卑感不消极,反而是催人进取的底层驱动力,需要警惕的是自卑情结。就算原生家庭影响再大,一个成年人是有自我修正、自我超越能力的,这才是核心能力。阿德勒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中,跟儒家没法比,但唯有一点他不是尊卑基础上的,是平等基础上的。
八月份,送娃上学,生病不断,健康是第一要紧的事。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一个艺术狂人追求精神自由之路,是低头捡地上的六便士还是仰望那轮明月?他选择抛却所有,去追求月亮,而伟大与卑鄙共存。这种近乎自毁式追求理想在中国文化中是不推崇的。
九月份,读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了解以前一带而过的道家思想,他的学说存在于精神世界里,是绝对理性的,仅仅读完三篇,给我一种感觉,他是腾空而起俯视这个宇宙的观察者,万事万物只不过是一种能量载体,人也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齐一。
十月份,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相见恨晚,如果庄子太玄,叔本华可以说是降级版,叔本华也是重精神轻物质的哲学家,但他不否定身体第一重要。闲暇是生命的花朵甚至是果实。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而内心丰盈的人从不怕独处,反而怡然自得。感叹200多年前的德国哲学家和2500多年前的庄子很多观点都是共通的,多么奇妙的关联。开始拍摄视频,每天一首古诗词赏析。
十一月份,娃生病,主业带娃。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他说中国从不缺哲学,西方曾经靠宗教支撑过一段时间,但中国没有宗教,因为中国从始至今都是哲学,哲学渗透到每个民众的日常。凡是对人生有反思就是一种哲思,能系统反思的人便是哲学家。
十二月份,读《史记》本纪12篇,从远古五帝到夏商周,到始皇帝,汉朝开始。历史潮流谁都挡不了,在这长河里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看的越多越觉得个体太渺小,小的微不可见。
无比沉静的2021年,一切都是源于养育女儿 如果前两年是照顾女儿的身体,那么两岁多的孩子慢慢发育出精神世界。我突然慌了,我好像不知道如何引领她的精神。
也许是我天性愚钝,学了这么多年发现自己竟然像个不完整的半人,而女儿反而比我完整的多。我确信,我需要把早就抛弃掉的人文类知识重新捡拾起来,才有可能教育好女儿。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能不能唤醒女儿不知道,但女儿确实已经在唤醒我的。
明年规划中不能或缺的依然是健身、读书、写字,如果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视频。今年明显看老庄偏多,明年重读儒家经典,时至今日,我严重怀疑自己以前学的是已经偏离真正儒家思想十万八千里的儒家。
漂泊海外,身如不系之舟,所能依凭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只有把自家精神领会到,立为支柱,才能独立于世,才能去吸取别家精华,不然就如风中破旗,风吹向哪儿就飘向哪儿了。
2021,每天一首古诗词坚持一年,健身跑步坚持半年,每个月读一本书超额完成,读书21本。
2022,就这样走下去,照顾好身体,安顿好心灵,顺势而为,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不断修正自己,向上生长,不问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