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的家务事
春秋早期诸侯国内,诸公子针对君位的争夺屡见不鲜,晋文公自己就深受嗣位争夺之苦。围绕晋献公储君之位的争夺而引发的骊姬之乱,导致了他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的时间。而流亡期间,晋文公更是亲眼目睹了齐国五公子之乱的悲剧。
齐桓公因为没有处理好太子与其他公子之间的关系,长期举棋不定,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可趁之机。五公子之乱终止了齐桓公创立的长达四十年的霸业,让齐国从中原最强的国家沦落为二等诸侯国,其军事实力的衰弱使得齐国甚至在与卫国的争锋之中处于下风。
这些悲剧让晋文公不得不及早地确定诸公子的名分,以避免自己死后晋国再次发生内乱。晋文公在流亡期间一共娶了九房媳妇,最早的大概是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发小杜祁。
杜祁按照称呼来看,应该是晋国国内祁姓杜氏家族的女儿,与士蒍和杜原款有亲缘关系。重耳十七岁开始流亡狄国,杜祁就追到了狄国,与自己的情郎私奔。
杜祁不远千里的跑到狄国去寻找自己的情郎,没成想自己的情郎却背着自己与别的女子嘿嘿嘿了。原来是狄人与廧咎如打仗,虏获了两个女子,送给了他们,晋文公就娶了其中的妹妹季隗,把姐姐叔隗嫁给了赵衰。
杜祁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人家是公子,娶个三妻四妾都很正常,于是三个人在狄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来季隗为晋文公生下了两个儿子:伯儵和叔刘,按名字来看应该是老大和老三。而杜祁则生了一个儿子,叫公子雍,应该排名第二。
晋文公在狄国居留了十二年,因为遭到晋惠公的追杀,无奈抛家弃产跑到了齐国。齐桓公为了宣扬自己的仁德,就把宗室女子齐姜嫁给了他。后来晋文公在齐国乐不思蜀,狐偃等一帮随臣还是在齐姜的帮助下,才把晋文公灌醉了,骗出齐国的。
齐姜在晋文公复国的时候没有去往晋国,大概是齐人对这个流亡公子并不看好,认为他没什么希望,再加上齐国风气开放,晋文公离开齐国不久之后齐姜就改嫁了。因此齐姜没有为晋文公留下子嗣,或者说即便有也成了别人家的儿子了。
离开齐国之后的晋文公,也是有些寂寞空虚冷,大概是在经过曹、卫的时候,顺便光顾了燕国,娶了一个叫做逼姞的女子。这个事情在史料上没有记载,但是晋文公的妻妾之中的确有逼姞这个人,且南燕国的国姓就是姞姓,姑且就这么算吧。逼姞为晋文公所生的儿子,叫公子驩,也就是晋襄公。
此后的晋文公先后经过了宋、郑、楚,到达了秦国,秦穆公有心扶植他作晋君,就一下子送给了他五个女子,包括文嬴和怀嬴。这五个女子具体为他生了几个儿子不是太清楚,有记录的是其中一个叫做辰嬴的女子,有儿子叫公子乐。
而按照后来赵盾和狐射姑的讨论来看,辰嬴很可能就是怀嬴的本名,甚至也有人认为文嬴、怀嬴、辰嬴本身就是一个人。因为怀嬴的怀字是他前夫晋怀公的谥号,她既然嫁给了晋文公就不应该以前夫的谥号来称谓,因此有可能死后被称作文嬴。而辰嬴的辰字,很可能就是她的本名,这些具体的原委也就不得而知了。
晋文公即位之后不久,就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稳定了周襄王的王位。周襄王赐给他各种礼器,和大片的土地,初次之外还把王室的一个女子嫁给了晋文公。这个女子并不是王子,而是王孙,因为没有名字记录在案,就姑且按照当时的命名习惯,称之为王姬。
王姬与晋文公同为姬姓,按照周时同姓不婚的规矩来看,晋文公此举也是违礼的(这一点跟他老爹有些相仿)。王姬所生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成公——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的名字比较奇特,叫做黑臀。
简单梳理了晋文公的情感历程之后可以看到,晋文公有史料记载的妻妾一共有十个,分别是杜祁、季隗、逼姞、齐姜、五嬴女和王姬。有名字记录在案的儿子有六个:伯儵、公子雍、叔刘、公子驩、公子乐、公子黑臀。
正名定位
为了安顿这些个儿子,晋文公也是煞费苦心。他不想让自己的这几个儿子因为君位而把晋国拖入内乱的泥潭,但是又不能效仿自己的老爹,把不想留的儿子都杀掉——毕竟这样做的后果也是很可怕的,晋文公即位的那个时间,晋国就几乎因为后继无人而陷入崩溃。
于是他就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先确定立谁为太子,只要确定了太子的人选,其他的公子全都赶到国外去。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就以晋文公称霸的当年,也就是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作为基准年,这一年晋文公四十岁。
而这几个儿子中首先要排除的是辰嬴的儿子公子乐,和王姬的儿子公子黑臀,不是因为嫌弃,而是他们都太小了。辰嬴和王姬都是晋文公即位之后才过门的,他们的儿子顶多都不超过五岁,显然不能作为候选人,排除。
其次是季隗的两个儿子伯儵、叔刘,他们二人虽然年纪较长,已经二十岁上下,但是因为长期在戎狄生活,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因此不适合作为君位继承人。而晋文公回国时,狄人把季隗送到了晋国,说要把这两个儿子留下。晋文公当即就答应了,留下就留下吧,反正压根也没想让他们回来——或者说想要把这两个儿子留在狄国的,也许不是狄人,而是晋文公本人。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了杜祁的儿子公子雍,和逼姞的儿子公子驩。公子雍出生的时间和伯儵、叔刘差不多,也是二十岁上下的年纪,而公子驩则略小,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
公子雍比公子驩稍稍年长,但是他也有他的劣势,毕竟他也是长期在戎狄生活过的,即便是有杜祁的辅导,其生活环境所造就的性格可能也不太适合成为储君。这一点可以参照赵盾的例子,赵盾是赵衰和戎狄女子叔隗所生,与以上三名公子年岁相仿,长期在狄国生活,因而养成了很多野路子。
因为这些习惯,导致赵盾在后来的执政过程中过于鲁莽粗野,赵氏虽然因为他的强势成为晋国第一大族,可也造成了晋国君臣上下的一致不满,为后来赵氏几乎灭门的下宫之役,也就是赵氏孤儿案埋下了伏笔。
公子雍与赵盾的性格也许不尽相同,但是其观念和习惯毕竟还是有很多与国内公子不同的地方,因此晋文公也不是很满意。公子驩虽然年幼,但是晋文公总觉得自己身体虽然不好,但也不至于熬不到公子驩成人的那一天。
而他不到十岁的时候回国,可塑性很强,这几年又在国内受到了很好的贵族教育和礼仪熏染,假以时日,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太傅的辅导教育之下,成长为知书达礼的君主也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最终选择的结果,就是把公子驩立为太子。
既然选定了太子,那其他公子留在国内就不合适了,晋文公于是就把公子雍则送到秦国去留学深造。公子雍到了秦国之后,据说也是很有才华,到他的弟弟公子驩,也就是晋襄公死时,已经在秦国位列亚卿的职位。与狐射姑争夺大权的赵盾,就曾想把他迎回国内为君,这些都是后话了。
剩下的两个儿子,王姬的儿子黑臀送往成周,辰嬴的儿子公子乐送往陈国。之所以没有把辰嬴的儿子送往秦国,而是送往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陈国,大概也是有所顾虑,害怕秦国会在自己死后重演过去的故事,为了把自己的亲外孙送上君位而开启战端。
即便是如此安排,也有可能会存在差错,那万一太子有了闪失,其他的儿子争夺君位的时候也总要有章可循,晋文公采取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的十个妻妾排顺序,定名分。
居于夫人地位的自然就是太子的生母逼姞,毕竟周代人讲究嫡庶有别,太子出于嫡母从各方面来讲都名正言顺。王姬是天家血脉,自然排名第二。
至于第三名,本来是轮到杜祁了,因为杜祁是晋文公青梅竹马的情妹妹,两个人感情好。而且杜祁在这些人当中最为年长,排在前面也不会遭人非议。但是杜祁为人宽厚,总觉得季隗比自己先过门,就把第三位让给了季隗,自己排名第四。
这其中还有个插曲,实际上就是在选定太子的时候,据说晋文公有心让杜祁为夫人,这也意味着公子雍会成为太子。但是杜祁可能是觉察到了什么,就一再推让,把夫人之位让给了逼姞,太子之位自然也就拱手相让了。当然了,这么重要的地位,就这么拱手相让,让谁都不会甘心情愿的,其中究竟有什么蹊跷,我们也无从得知了。
至于齐姜,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追随晋文公到晋国来,因此不在排名范围之内了。剩下的便是秦穆公送给晋文公的五嬴女,包括文嬴、怀嬴、辰嬴这些个傻傻分不清楚的名字,分列五到九位。
结语
晋文公所做的这些安排,有力地避免了自己死后君位争夺导致内乱的可能,使得晋襄公能够顺利继承君位。虽然后来赵盾主政时还是发生了一些混乱,但是相比于之前历次内乱的强度来说几乎微不足道。
晋文公实际上也是认可了自己父亲所确定的国无公族政策,并将其固化为了晋国长期不变的政治方针,延续晋国的霸业,为晋国后来长期的强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国无公族也削弱了君主的实力,使得本来就已经架空的君权更加无所依凭。
因此可以说,晋文公在历史的现实面前,不得不选择了短期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对于长期的历史走向他终究还是没有丝毫的把握。他没有能够在任期内采取根本性的政策来强化君权,只是表面上加强了自己的权威,却为后世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晋文公真的称不上雄才大略这四个字。
当然了,这也是受现实利益结构所局限的,晋文公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无论他有多么的聪慧,以他一个人的力量也不可能扭转历史发展的潮流。权力下移和君权衰落是整个春秋时期的主旋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不论是君主还是平民,都是这股滚滚洪流中的弄潮儿,他们可以玩出自己的花样,却终究改变不了潮流的方向。这正应了政治教科书上常说的那句话: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真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