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电影,被推荐了许久的时间还没有看,今天难得一天想起,而最近状态亦是平淡,可能是节前事务繁多导致精力消耗过大,假期时身体进行自(tou)愈(lan)式的放松~
故事讲述一个从小学习成绩垫底的女生,无心向学、无师看重,最后因为母亲的不放弃,培训班恩师的鼓励,再到自我学习意识萌芽成长,最后教上理想大学的故事。
每个成功故事背后必定会有人的支持,故事主角背后有:义无反顾的母亲、以学生为本的培训老师、共进的同学朋友……
环境与爱
因为母亲的坚持,坚持聚焦于女儿的优点,多次寻求学校老师未果,前将希望寄托于培训班。这和孟母三迁一样,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少得是不阻碍孩子成长的环境。当然在看的时候,我和朋友说,培训班和学校的差别在于,培训班是服务式的教学,会根据基础制定学习计划;而在学校里是大锅饭式的教学,如果前期的知识跟不上,永远就垫底的份了。PS:个人认为培训班与学校应该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迷惘是常态
成长的路上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迷惘,女主即使有母亲和老师的鼓励和信任,但突然忘记了自己为何而学,成绩卡壳了。这只是一个浓缩的场景,人生路上卡壳的何止在学校阶段,忘记了为何而努力或者找不到新的努力点,老说“勿忘初衷”是鸡汤,社会会变,眼界也会变,得找到此时切实想要的追求。比如大学考试,我们会参考老师的建议,专业的猜想和个人兴趣爱好去选择,但大多选择的永远不是自己喜欢的。可能是得到的不珍惜,得不到的恋不忘。
目标可视化
解决方法总比问题多,对于自己的迷惘,片中女主角想通后要求母亲陪自己去一次理想的大学走走,在那里感觉一下氛围,强化自己的目标进而行动力。迷惘的解决方法可以是体验成功,想像自己得到目标后的身体反应,刺激大脑神经及行动力,多体验多尝试。
找到兴趣
因为被父亲从小关注的儿子,身上寄托着父亲未能完成的愿望,最后压力过大而放弃棒球。生活有时很是可笑,虽说时间与精力是稀缺资源,但有些浪费是必须的。成长的路上选择的确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选择权或者有看到选择的能力。其一是因为尝试得太少,眼界不广。其二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喜欢将自己未能如愿的心愿寄托于孩子身上,但那样的心愿和宠爱是不是真的是受者的喜好?
关注优点
片始营造着了一个重男轻女的父亲形象,儿子和父亲可以在厅堂吃着烤肉,而母亲和两女儿只能在厨房看着。形象转折是在一次大雪中护送女儿去考试,突然停车拿起铲子走去助人的父亲形象,更多是感动,但为什么之前助外人也不见他助家人呢?剧情的设计或者就是要得到大团圆结局吧。
学会感恩
一个高中生,知识只有小学4年级阶段水平,最后考上理想名校,这个培训班老师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因为这里是学科的专业知识,不能转移给父母,师者传道授业。从片中一开始看到,这个老师喜欢用鼓励的方式,这里让我对日本人的原有观念碎了一地(日资近三年挫折式教学)。如果你遇到一位能为了操心的老师,其实你可以嫁了他了,本来收钱授课即可,亦师亦友的关系影响到女主将来的愿望是当一名和他一样的老师,帮助更多类似的学生成才。(此处已经感动得一B了)
不放弃,不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