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别人介绍说这是近些年TVB中难得的好片,已有很多年没有看TVB了,记得读书的时候,TVB的刑侦片是我的最爱,有些经典片子看过很多遍。这部剧和心理学有关,我当然不想错过,花了两三天看完,刚开始觉得案情一般,但到后面越来越精彩,情节中有意外和曲折,最重要的是写出了很多反映人性的东西,确实不错。这次看这部剧,心态和角度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更关注人物心理历程、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整个故事编排的优劣。
这部剧中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问题,男主角TY专注但过于执著,Day单纯但自闭,Moon坦率但有恐惧,Winson勇敢但不接纳自己和家人,王医生和女主播有反社会人格障碍,Alan有义气但抑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有各自的信念、渴望、处理问题的方式,随着剧情发展做出各自的选择,走着各自的路。其中以男主角TY和Day的心路历程让我印象最深刻:
男主角TY,很有原则,是非黑白分的很清楚, 1是1,2是2,不会让个人情感影响自己的理性判断,剧中几个情节都体现了这一点:他明知自己合伙人喜欢自己,不想让他继续追查案件,忘掉死去的女友和她重新开始,他为了查出真相,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她的感情、付出和关心视而不见、不为所动,还不断让她帮他联系医生,涉入这个案件,看着他一步步的调查,看着他无法忘记过去,如何对女友专情。另一件事是由他的好朋友说出来的,说是两人读书时,知道了同班一个女生怀孕了,他毫不犹豫的报告给了老师,老师将女孩家长、女孩和男孩叫到学校,决定开除女孩,女孩回家后每天要面对各种非议,无法接受选择了自杀。他们两人知道后很难受,第二天考试,他好朋友为此无法专心,那次考得很差,而他却并没有被这件事影响发挥,一如既往的考到了好成绩,拿到了奖学金。正如他好朋友所说,不知道他个性的人都会觉得他冷血。在他看来,报告同学怀孕这件事他并没有做错,这个女生做错了,就应该自己承担后果,如果重来一次,相信他还是会那么做。正因为太有原则,并且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他非常的执着,自己认定了的人或者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加上他性格内向、不喜社交,没有什么朋友,压力、情绪不善向外疏解发泄,而积聚在内心伤害了自己。原则性强、执著、内向、坚定的特质,好的一面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做人简单、坚定、专情,不容易被诱惑而改变,做事专注, 洞察力强,容易成功,剧中的TY是个很成功的心理学家,观察力特别强,通过相片、视频、对话、观察人的肢体语言等能很快了解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性格弱点、心理问题来帮助警方屡破大案。但这样的性格太刚烈,没有弹性,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出不来,伤人伤己。剧中他对女友非常专情,对自己认定的案件背后的真相很执着,即使牺牲了很多人,包括自己最好的朋友,即使不被身边人理解、被疏离,要背负没有人性的指责,要承担无法掌控的风险,也从未动摇过。这样的感情、这样的坚持让人感动也很惋惜,他对女友的痴情到了病态的程度,女友死了5年,他一直走不出来,每天和自己想象的女友对话、讨论案件,将书房布置得和女友办公室一模一样,让她从未离开,一直在他身边。即使最后他找到了真相,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但他仍然放不下。其实找出真相、破案只是为了和女友一直保持一种链接,对女友的情感转移到了案件,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动力。案子结束了,链接没有了,想象的女友消失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生活没有了目标和动力, 最终他选择了去找她,自杀了。这让我想到TVB另一部大片《创世纪》,里面陈锦鸿扮演的角色也有类似的性格,非黑即白、性格刚烈没有弹性,自己一开始坚持的绝对的白、绝对化的信念(只有好人和坏人,好人不能做任何不好的、不道德事情,好人应有好报)在那个时代一再被挑战,他按照自己要求的去做,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活得很累,而反观自己身边那个经常干些违反道德、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朋友却过得比自己好、比自己轻松,他没有很好的方法去释压、去发泄、去调整,于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一直坚持的信念体系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极端,做了很多犯法的事。这当然不是说要做没有原则的人,而是说不要太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被它控制,要有原则也有要灵活性。大事上当然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底线,不违法犯纪,不伤害他人,不强取豪夺,但小事上要有所变通,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黑、白,所有事物都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善行和恶行,一个好人也可能会做错事、会撒谎,一个坏人也可能会心生怜悯、很爱自己的家人,如果只有绝对化的认知,性格没有弹性,就容易陷入了死胡同、钻牛角尖,为了验证自己的认知而选择性的听、看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东西,如果无法验证自己的认知就会不断质疑而走到另一个极端,所以需要用动态的角度去看待人、事物,让自己保持心态的开放、豁达,保持中庸的态度,不过也不会不及。
剧中TY有最艰难的选择和纠结,他最好的朋友被人谋杀、牺牲了,身边其他朋友都劝他放弃、指责他,他查出了真相, 但无法找到犯罪证据,无法从法律上来制裁罪犯,他是要放弃还是用其它手段来惩罚罪犯?如果放弃,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为此牺牲的人就付之东流,罪犯逍遥法外,可能会继续利用他人犯罪,无法为女友报仇,公道无存,他心里过不去。如果布局、甚至用身边朋友的性命来做赌注诱使罪犯犯罪找到证据,或利用他们内部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替天行道,是正义,但这种用个人评断、施行私罚的手段却又和罪犯没有什么差别,他也矛盾、纠结过,但慢慢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最终这杆秤往个人情感、心中的公道、正义倾斜了,最终他找到了真相,以牙还牙惩罚了罪犯,但失去了朋友、让自己越陷越深、放弃了自己。不得不让人思考,真相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到底是否有真相?真相意味着什么?找到真相了会怎么样,有什么结果和代价?如果一开始TY就相信女友是意外车祸也许就不会有后面很多事情的发生;如果在所有线索都断了的时候,TY就相信那就是真相而停止了继续调查,也许他就不会越陷越深。这让我想到了很久之前看的另一部电视剧,女主角和男主角相爱,女主发现男主继母有问题,于是就瞒着男主去查她,结果发现继母有嫌疑谋害了男主亲生母亲,这一发现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本来男主和继母相处很好,这层纸捅破之后,两人之间渐渐有了间隙、彼此猜忌,变得疏远,进而生疏再到仇恨。男主埋怨女主的自作主张、埋怨女主找出来的所谓真相,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承受不了,这个真相改变了他身边所有的一切,抢走了他的幸福,最后男主变得颓废、离开了女主。同时,女主也埋怨男主,认为她只是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有真相就一定要找出来,让受冤的人沉冤得雪,让坏人罪有应得,男主太懦弱。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选择:情感VS.正义,是选择个人情感还是大义灭亲,是为了维持现有的稳定、和谐选择视而不见或者相信自己眼中的真相还是为了大义、为了正义、公道选择看见真相并做出决断。又如欢乐颂中安迪在奇点、包子之间选择了包子,因为和包子在一起让她轻松、快乐,而奇点不顾一切的去找到真相,去揭开安迪的创伤、伤疤,以为是为安迪好,但是这份爱过于沉重、太有压力,包子则是选择安于现状,给她空间。很多时候,我们会出于爱别人去做很多自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去纠正别人的错误、去强迫别人去做某件事、去找到真相、去挖别人的隐私、去揭别人的伤疤,说是让TA面对现实、不能逃避,说是为了TA好,但是却忘了想想TA是否准备好了,TA是否有这个能力去面对和处理了,你自己是否清楚为什么你要那么执着的去做这些事情,真的仅仅是为TA好吗,你自己呢,为了什么?你是否清楚这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有没有变数、无法掌控的部分,会有什么风险和代价,你愿意为了你所追求的那些价值而舍弃即将失去的吗?价值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追求价值观的手段和方法有正确与否,关键我们自己要清楚面临的是什么价值观的冲突,做出的选择会得到什么以及失去什么,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得到它,并坦然的接受自己选择失去的部分。
二号男主Day,患有亚斯伯格症即轻微自闭症,IQ极高,但社交、情绪能力发展迟缓,不知道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连别人是生气还是高兴也分不清楚,闯了很多祸,因此和男主角有了交集。Day很单纯、简单、可爱,处理人际关系简单、真诚,在心理学家帮助下,他渐渐掌握了基本的情绪管理基本能力,但他还无法识别伪装的面具,他相信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好的,有什么就说什么,不掩饰、不做作、不滑头、不虚伪。有时候人们很喜欢这种真诚,相处起来不那么累,但有时候因为他说话不分场合、不分轻重、不懂人情世故,会出现很尴尬的情况,比如初次见上司,上司和他握手,但他只顾着照顾身边的人,忽略了上司,没有和上司握手和寒暄,还急着走。Day既自信又自卑,自信是因为他IQ高,算题、电脑、网络非常厉害,自卑是因为他的病以及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小时候爸爸去世后,妈妈一个人照顾他们兄妹非常累,加上他有这个病,又调皮、不分轻重,经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经常因为犯错妈妈被叫到学校去,后来妈妈抛弃他们兄妹离家出走了18年,因为这件事情,让他一直很自责和自卑,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好妈妈才走的,所以他从小就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再见到妈妈,告诉她他已经学乖了,不再调皮了,希望能得到妈妈的爱,由此而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别人对他不好,他会觉得是自己的原因,别人对他好,他会非常感激,会为了这个人做一切事情,即使是犯法的事情,所以剧中屡次出现这样的情节,他为了后来重遇的妈妈、为了自己喜欢的女主播掏心掏肺,当她们让他去做犯法的事情时,虽然他有纠结,但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他去做了;虽然心理学家朋友多次警告他女主播是坏人,但他听不进去,一直被利用,背后的原因皆在于此。
这部剧看到最后才知道是两个心理学家之间的战役,一个利用心理学去找到别人的弱点、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信念进而操纵他们去犯罪,让他们相信只有改变他人、环境,甚至消灭他人才能解决自己的恐惧、让自己变得强大、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同样是使用心理学去影响和改变他人的信念,是让他们相信从内去觉察、面对、接纳自己的恐惧,通过改变自己来消除恐惧、达到自己的目的,所用的理论方法一样,但是发心和信念却不同。这让我想到一位学生采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问了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你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塔回答说:“如果真有什么关于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创造伤害人的东西,把人隔得越来越远。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创造链接,发明能把人连得越来越紧密的事情。”将爱因斯坦所说的话和思考的问题用在这里:心理学上也是一样的,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只是工具,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用的人如何看到这个世界,想要追求什么目标,是善用还是滥用这些资源。用到我们的教育当中同样如此,所谓传道受业,除了教给孩子们技术层面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道,做人的道德、品德,让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对自己、他人、生命、世界保持一颗善心,才能更好的善用那些知识、能力、资源让自己、他人、社会变得更好。
在我们各自的生活中,我们的思考方式、应对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我们过去的所有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有自己喜欢的部分,我们称为优点,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叫缺点。我们做这个区分也是有着绝对化的认知,因为优缺点不是绝对的,随着因时因地有不同的评价,坚持和固执其实是同样的意思,没有好坏之分,都是我们的特质,关键在于我们把它们用在哪里、怎么用。我们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有开心的、不开心的、愉悦的、痛苦的,都在我们心理留下烙印,所以让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都不一样,进而产生不同的渴望,有人渴望爱、有人渴望认可、有人渴望尊重和自由等等,有了渴望就会有期待,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有期待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希望得到他人的爱,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要做到完美,或者必须要成为他们喜欢的样子,才能得到爱。”有了这个认知,如果没有得到,别人没有满足这个期待,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或生气、或自卑、或愤怒,情绪之下就会有各种行为出现,期待越多就越容易失望。这就是萨提亚所说的冰山理论,我们每个人都会带有过去的印记、问题,如果想从外界去求得自己需要的一切就会很被动,因为这由不得自己掌控,只有从自己身上去求才是最保险的,自己渴望什么就由自己给予,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让自己变得富余,先把自己的那个杯子填满,学会自己爱自己,学会了解自己的冰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