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插播:
时隔两年,让我决定重新提笔写点文字的触点有两个。一个是,人到中年,写下"中年"这两个字的时候,我自己差点把自己吓着了,这两个字曾经是我眼中的精明、圆滑、世故、心事重重、大腹翩翩、头发跟皮鞋一样锃亮、说话自带各种华丽弯道、有底气的卑微加没底气的自信、娓娓道来式的头头是道最后又不痛不痒,总之,是热血青年往死里讽刺的存在。现在看看,这些形象来形容我们这样的一群人,还是相对公允的。
拉回来,人到中年,忙着赚钱养孩子,忙着给别人制造问题和解决别人制造出来的问题,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独处,也没有多少心力去写点东西,只能被动式的看看各种碎片化的文字,好的、不好的,像吃零食一样,习惯性地都往嘴里塞。但,人的脑子毕竟不是貔貅,长期只进不出,会形成淤积憋出内伤,所以,终究要一个倾诉口。
另一个触点是,我有一位朋友,年纪比我大4岁,是一位企业工程师,住长江南岸的仙林,在长江北岸的浦口上班,每日往返,不可谓不忙碌,但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我会不时的看到他关于生活感悟的长文,内容丰富、行文隽秀,他在《简书》第一篇里说明了几条入驻《简书》的理由,其中有一条蛮打动我的:“日后如果我的悼词我自己会写,所以只是希望我的后代们,如果有的话,可以偶然在某个互联网的犄角旮旯里发现老祖宗的一点痕迹,想想,也是挺有趣的事情”。
一个工科老男人尚有此文艺之心,我这个文科老男人怎可自我放逐?于是,强行起范儿:比起声音、图像,文字离心最近,我要留下一些文字,顽固地告诉这个世界,我不仅身体来过,我的灵魂也来过,即使来过了却无处安放,但起码要掠出一道飘逸的印。
插了一堆废话,正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