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一日三餐,吃饭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平常,其实一点儿都不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好好吃饭,才是好好生活的根本。
有个说法:女人若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一直以来对于这句话不以为然,天生对下厨房不感兴趣,年轻时依靠老人,后来又有钟点工,对于烧饭烧菜这件事从来没有上心,更谈不上钻研,下厨房烧饭只是一种责任而不是爱好。心下里倒是很欣赏那些天生喜欢研究美食的人,这样的人能带给你温暖。
所以有人曾预言:“老了,我是被饿死的!”预言还没有兑现,人却是真的老了,老得整天围着锅台转,转着转着,倒也真的从锅碗瓢勺的进行曲中,弹奏出人间烟火的小情调来,渐入佳境,享受其中。
这男人飘浮的心与女人回归厨房的步调顺理成章地协调一致了。
常言道:“父亲决定家庭的高度,母亲决定家庭的温度。”有温度的家庭总是烟火气十足的,厨房里决不会冷锅冷灶。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伴随着走出走进“踢踏”的脚步声,开关冰箱门“砰砰”的开合声,洗菜时“哗哗”的流水声,排油烟机“呼呼”的旋转声,下油锅“兹拉”的炒菜声,“开饭了!赶快洗手吃饭!”的吆喝声,还有满屋散发着饭菜的香味,都是幸福家庭该有的样子。
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外婆的味道,奶奶的味道,也可以是爸爸的味道,外公的味道,爷爷的味道。游子在外思乡的情结里少不了外婆红烧肉的味道,春运回家缓缓归的儿女们念着妈妈包的饺子味道,近在咫尺的兄弟姐妹们周末围着父母团聚更有拿手好菜的味道,这些都是亲情的味道!
周国平说:“无论你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多聚餐,餐桌上一定要有欢声笑语。”
记得小时候,长辈们总是念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匮乏,购物需要购物证,买米要用粮票。一日三餐,普通人家都是精打细算的,饿也饿不着肚子,想要多好也不可能,因为供应就那么些,过年时才会吃着满桌丰盛的饭菜,那味道是合家团聚的味道,很香很浓。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供应越来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好好吃饭,反倒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年轻一族。
他们要么不吃早饭,要么一边吃一边赶路,要么不按时吃饭,要么叫外卖,要么因减肥不好好吃饭,要么整天吃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吃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草草了事的穷于对付,能解决一顿算一顿,这样的吃饭,根本谈不上营养健康,更谈不上享受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注重一日三餐合理搭配,俗话说: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尤其是早餐和晚餐,很多人安排得不合理,尤其上班一族,早上起不来,赶时间上班就胡乱对付一下填饱肚子,晚餐应该清淡量少,却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应酬饭局而胡喝海吃,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能称得上好好吃饭了吗?
有人说:“吃饭里有着生活的见识与情趣,选择怎么对待吃饭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你怎样对待生活。”
《蒂凡尼的早餐》有一个片段。奥黛丽·赫本穿着黑色的礼服,打扮优雅精致。站在蒂凡尼的精美的橱窗前,温柔从容地将早餐吃完。那一瞬间,简单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如一场饕餮盛宴。
张小娴说:“爱情从餐桌上开始,也从餐桌上消逝。当两个人吃饭是无话可说的状态,婚姻已处在危险边缘。”
对于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好好吃饭,体现在一日三餐中的彼此关爱里,虽然我不喜欢的你的口味,但我愿意保留你的口味,在婚姻中彼此包容代替彼此指责。
吃什么?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不一定是高大上的食物,关键要对口味,投其所好。也许只是餐桌上那一小碟最不起眼的咸萝卜干,也许只是下面条时放入的那一小勺豆瓣酱,却是独家精心秘制的,是用爱心烹饪出来的,这才是幸福家庭美满的滋味。
作家梁文道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大禅师,日日修行,也没什么别的嗜好,唯独喜欢甜食。在他病重的时候,弟子们从各地赶来探望,当然也不忘带一些果子送给恩师,好让他在圆寂前尝一尝。终于到了快要坐化的那一刻了,老禅师端坐席上,相貌平和。然后,他拿起了一块甜饼,放进口中,有点艰难地慢慢咀嚼。吃罢,他微微启唇,好像要说点什么,于是弟子们统统紧张地紧聚过去,心想师父要做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开示了,非得好好听清楚不可。老禅师终于说话了,他只说了两个字:“好吃!”然后就断了气。
一个人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想的还是适才甜品的滋味,留下的遗言是对那块甜品的赞美。这才是对待生活认真的态度,对生命的尊重。
蔡澜先生说:“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什么都想试试看,慢慢地就变成一个懂得欣赏食物的人。”
身边有些喜欢做饭的朋友,他们在餐馆里吃到新的菜品时,他们会仔细研究其中的食材,调料,做法,回家以后会动手做给家人吃,还是一些经常参加应酬、饭局很多的朋友,他们不会做饭,但当他们吃到好吃的餐馆时,他们会想着下次带家人来品尝,这些都是热爱家庭,懂得生活的人。
说到吃,不得不提到“吃货”,这一词流行至今,渐渐由贬义进化为中性了。吃货”可以理解为对美食爱好者的戏称,代表着喜欢吃和会吃、能吃、吃出一定境界和高度的人。吃货”对美食有超乎常人的迷恋、追求和向往,美食能给吃货们带来无限的满足感,令他们充满力量。
说起“吃货”,古代“吃货”的鼻祖很多,比如大文豪苏东坡,他是硬生生把美食吃成了自己的名字,什么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饼……他一生贬谪不断,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自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吃。
他吹着江风,写下《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史料记载,苏东坡喜欢吃河豚,有人请他吃,他大叹:“死了也值得!”
苏东坡屡遭政治打击,一生颠沛流离,在无比灰暗的日子里,他用吃疗愈了自己心灵的创伤,也是吃,让他的文釆发挥到了极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从猪肉到河豚,从荔枝到羊蝎子,体现了一个高级吃货的自我修养,正所谓人间至味是清欢。
真不能轻视好好吃饭这件事,无论你忙与不忙,年轻或年老,男或女,爱吃或不爱吃,都应学习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蔡澜先生还讲过:“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态,从容而优雅地走完这一生。”
余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未来的美好,都藏在我们当下认真生活的每一天里。
好好吃饭,一日三餐,认真对待。忙碌的你,即使家有保姆,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深入厨房,享受制作美食的过程;面对一桌精心烹饪的饭菜,由衷地夸赞一番,即使味道一般;退休赋闲,更应该研究美食,吃出健康,吃出快乐。
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己和家人。
关注我,帮你在人间烟火里寻一份诗意。
珍妮期待您的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