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周想接着写上周《钱从哪里来》的后半部分。中午大家在写作群里聊“该不该限制孩子”的话题,引起了关于“育儿观”的讨论。刚好最近也加了一些育儿群,比较关注这个话题。写下题目《我的育儿观》,又觉得似乎有些不妥,我想说的好像跟育儿没什么关系。毕竟还没开始实践,写出来东西估计也是纸上谈兵。
在还是2字打头的年纪时,对于孩子我是拒绝的。倒不是不喜欢孩子,我喜欢陪他们玩儿,也可以很有耐心地教他们一些东西。只是不能忍受24小时,全年无休地陪伴。所以对我来说,有别人家的孩子就够了。记得研究生实习那会儿,所在的学校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选修中文的学生也是从幼儿园到高中。每天上午教的就是幼儿园的孩子,3-5岁的在一起,因为是选修课孩子本来就不多。课间加餐,有些孩子吃饭太慢,还要帮忙喂饭。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我和一起去实习的同学还各自认了个干儿子和干女儿。每天就你儿子长我女儿短地聊得不亦乐乎。可能是因为当时只需要管有意思的那一部分,搞不定的部分比如需要换衣服、上厕所、饭撒了之类的,就赶紧叫ada(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名这样的工作人员,不知道在幼儿园应该叫什么。)万一再不行,哭了、闹了还可以把他们自己的保姆叫来(因为是一个贵族学校,差不多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在学校都会有一个保姆陪着)。
后来做过一年多的儿童品格教育,接触到台湾的彩虹爱家生命教育,和孩子们一起读了很多儿童绘本,感知到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纯真。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就像看着一张白纸被描画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个阶段虽然每每会为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发自内心的欢喜,也设想过以后自己的孩子要怎么培养,但还是会觉得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到了二十七八岁的年纪,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升级当妈妈了,有的甚至养起了二宝。跟她们一起总是会听到关于孩子的很多事情。每每看到朋友为孩子花钱时的豪爽劲儿,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这么舍得,一定会是个很自私的妈妈。看到朋友们为了哄孩子睡觉,伺候他们吃喝拉撒动辄就是几个小时,马上就会想到这么多时间能做多少自己想做的事啊。用之前一个同事的话说就是“我是钱多得花不完,还是时间多得用不完呢?需要生一个孩子来帮我?”
直到三字当头的年纪,一步跨进婚姻。孩子也就被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一方面是家长的催促;另一方面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自己也担心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以后会后悔。现在虽然还没到什么都把孩子排在首位的地步,但是思想上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转变了很多。可我还是不会像很多妈妈一样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会为孩子着想,但是也会考虑自己。虽然觉得带孩子耗费时间耗费体力又会影响职业发展,但是决定要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全程参与这个小生命的成长过程。一直都觉得孩子在我的生命中就是一个过客,18年的交集,好好珍惜,然后就看缘分。
也许等孩子出生以后我的想法又会不一样。为人父母,要学习的实在太多,且学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