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之前有人说过无戒的散文比小说写得好,散文中流淌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脆弱的样子。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作者在慢条斯理地诉说着她对生活的所思所想。有时候我们的内心会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掩盖,而写出这样一部散文集,需要作者对生活有很多观察和思考。从无戒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中,我读到了很多共鸣。
一、对成长的思考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用最清醒的方式书写生活。读到《情绪》这一篇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我小的时候也是个性格乖张的孩子,爱发脾气、大吼大叫、对长辈出言不逊。长大以后也对他人充满了敌意,那是自己选择的“枷锁”——只要我浑身是刺,就没人能伤害得了我。不论出于是虚荣还是自卑,我都带着一种“自动化”的思考,曲解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自己也苦不堪言。
我也曾经像无戒一样狂看心理学和哲学类书籍,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或者理论让我获得幸福。在《自救》《健康》《自卑》三篇文章中我看到了无戒的成长,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我们用力抵抗着那些黑暗的、入侵式的想法,不断地把自己拉出深渊,过了很多年我才理解每个理想主义者都痛恨的那件事其实是最有用的——理智。无戒说:“人总是对没有得到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甚至无限去美化那样的生活。”(《故事》,第5页)理想化的生活确实很美好,但也很危险。倘若我们的理想不再让自己快乐,而是忧心忡忡,那么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理智是一种美德。
无戒说:“人真正的成长应该是内心的某些变化,思想转变。这种转变只能靠自己,任何人、任何言语都无法改变。”(《他乡》,第125页)这句话我深有同感,成长就是接纳自己的变化,疯狂的人会变得理性,理性的人也会发疯。那些前后不一致的自己,最终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二、对死亡的思考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生死》,我也跟无戒一样严肃地思考过死亡。2023年一位跟我关系很亲密的人自杀离世,那些震惊、懊恼、沮丧、痛苦的情绪持续了数十余月,然后我开始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
无戒在《生死》中写:“越长越大,越知道,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不是死去,而是活下去。”(第25页)还有:“责任和爱是拯救我们那堕落灵魂的唯一方法。”(第27页)年轻的时候我总是不愿意谈论责任,不愿意拥有归宿,仿佛它们是吞噬自由的洪水猛兽。我一天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我真的经历亲友的死亡之后,我才知道活下去需要多么大的努力,而这正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地方,我们都可以随时死去,但我们却努力活着。
“有时候我觉得人活一生就是在探索死亡的秘诀。我们一直努力着,一点一点靠近死亡,而这个过程被称为人生。”(《希望》,第83页)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只要在这个世界停留一天,就要寻找这一天的意义。我们都在向死亡的终点靠拢,可是如果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看待死亡,会发现生活创造的意义比我们想象得多。
三、对写作的思考
无戒说:“能够写作的人,很幸福,毕竟,我们能有这个出口,让情绪安家。”(《允许》,第22页)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从2017年尝试写作,那些不曾被我看见的情绪,那些痛苦、挣扎、欲望通过我逐字逐句地书写找到了归处,我变得平静且安宁。
一个写作者对于另一个写作者来说,就像一个参考系,我在这个参考系里看到了我自己的问题,也看到了其他作者试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不是一个人,我并不孤独。无戒在写作中经历了神奇的变化,让其他人对写作产生了期待和希望。
好的写作者是有责任感的。“我想写书,去书写这些痛苦。文字所承载的好像不再是故事,而是一个人生命的重量。”(《痛苦,第36页)“一个作者只有让自己变成一个智者,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选择》,第62页)一个负责任的作者肯定会在意作品的质量,以及这些作品给读者带去什么价值。我们都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写作不再是为了“自嗨”,也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给这个世界留下值得思考的东西。
写在最后
有人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诗意,有人看到了烟火,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人在用心经营着生活。她有一个家庭,有数位好友,有自己的事业,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困境,她通过书写让这些历经风霜的文字组成了一个丰富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就好像读完了无戒的人生。它让我开始审视命运,审视那些无可遁逃和无法改变的事情,我感谢在这样一个秋天遇见了《一半诗意,一半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