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简公四年(前562年),晋国恼怒郑国与楚国订立盟约,便率领鲁、卫、宋、齐、曹、薛、杞等国攻打郑国。
郑国自然是敌不了这么多国家的,便派人向晋国求和。当时,众诸侯国并不想打仗,于是晋国就同意了郑国的讲和。
十一月初十,晋郑两国以及各诸侯国一起在戏地结盟。对于这次盟会,郑国派出了自己高规格的代表团。郑简公亲自带领着公子绯、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这六位卿大夫参与赴会。
盟会之中,晋国大夫士庄子制作好盟书,对郑国群臣说:“从今天盟誓之后,如果郑国不唯命是从或者有别的想法,那么就会像这篇盟书上写的一样,受到我国的攻打。”
公子绯听了士庄子这番话,离开座位,快步走到书案之前,对着晋国代表团深鞠一躬,激扬说道:“上天降祸郑国,让我国处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大国不赐予我们友好的话语,反而发动叛乱要挟我们结盟,让我们的祖先享受不到祭祀,百姓不能享受土地上的生产,郑国的百姓都辛苦瘦弱,也没有地方可以诉说。”公子绯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按照郑国百姓的意愿,从今天结盟以后,郑国如果既受到了强大而有礼仪国家的保护,又产生其他的想法,那郑国的背叛将不能算做是背信弃义。”
晋国大夫荀偃有些不高兴,大声呵斥:“你说了不算,赶紧修改你的盟书!”
公孙舍之挺直腰板,厉声说道:“我们的盟书已经报告给神灵了。如果盟书可以修改,那么大国也是可以背叛的了!”
荀偃刚想争辩,却被知窑拉住,知窑小声地说:“我们实在是不符合道德啊!咱们用盟约来要挟别人,这难道是符合礼仪的吗?不合礼仪,又怎么能主导盟会呢?还不如暂时结盟退兵,而后修养德行,整理军队之后再来,那时候,咱们一定会得到郑国,又何必急在今天呢?”
荀偃觉得有理,就同意了与郑国的结盟,而后就撤兵回国了。
而楚共王听说郑国与晋国结盟,非常生气,就派兵进攻郑国,子驷再次打算背叛晋国和楚国结盟。子孔和子矫反对说:“咱们刚刚和大国结盟,就背叛他,这是一件好事吗?”子驷、子展辩解说:“我们当初的盟誓就是‘跟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楚国来攻打我国,晋国却不救援,那么楚国就是强大的国家了。这是当初的誓言,我们没有违背。再说了,当时是在要挟之下盟的誓,没有任何诚信可言,就算是神灵,也不会认可这种誓言的。”
于是,郑国再次与楚在中分结盟。结盟之后,楚国撤兵回国。
郑简公三年(前563年),掌管郑国国政的子驷被子孔指使的尉止杀掉。除了子驷,子西、子国等一大重臣也被尉止等人杀死,并将这些人抛尸街头,除此之外,尉止等一批叛乱分子还劫持了郑简公,将郑简公囚禁到了北宫。
子西听说有叛乱,不在家中设立警戒就冲出府门,在街上收了他父亲子驷的尸骨后,就连忙去追赶叛乱父子。叛乱分子就连忙进入北宫,关上宫门。子西不能敌,就又调转方向,回到府中,准备在府中召集甲兵。但是因为自己出门没有戒备,也没有做任何部署,所以等他回家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家臣和侍从早已逃的无影无踪了,而家中有钱的财物也都被洗劫一空。
而子产就不同了,他听说有叛乱之后。立马设置守门的警卫,配备守卫的官员,关闭档案室,慎重收藏。并安排好守卫设备,得到战车十七辆,做完这一切后,子产把士兵排成列以后,并出门迎敌。子产出门之后,先是收了父亲子国的尸首,然后率领士兵攻打北宫。
公子矫则率领国人帮助子产攻打北宫,而这场叛乱的幕后主使子孔则在默默关注着这一切,他见国人攻打叛乱者,就知道国人对叛乱是反对的。于是他也出兵攻打北宫,攻破宫门,杀死尉止等一大批叛乱分子。
叛乱结束后,子孔顺利掌握了郑国的国政。他担任了郑简公的国相,制作国书,规定各位官员各司其职,听取执政者的命令。大夫,官员都心有不满,对子孔的这道命令反响不够强烈。子孔非常生气,准备将那些不愿意服从的官员全部诛杀。
如若诛杀这些大夫,郑国毫无疑问有将再次爆发一场新的叛乱。面对这种情况,子产劝子孔烧掉国书,用来平定人心,子孔不同意,非常为难的说:“制作国书就是为了安定国家,如果大伙发怒就烧了国书,那不就变成了大伙执政,那么国家到底是谁做主呢?”
子产听了子孔的话,心里默默念叨:又是一个想专权的。他摇了摇头,劝子孔说:“大家的怨气难消,专权的愿望就难以成功。现在您把这两件事一起来办,这是非常危险的办法啊!不如现在烧掉国书来安定大家,这样您既得到了您想要的东西,又安定了大伙,不也是一箭双雕吗?如若您杀掉众大夫,那么您的愿望不能成功,而且还会触发大家引发祸乱。因此,您一定要听我的话。”
子孔思忖良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子产的建议,烧掉了国书,安定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