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高铁座霸"的新闻,相信大家也略有耳闻,引发了大家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种种的道德事件,也一点点考验着人性的一面。社会在慢慢打破着年轻一代人的认识,推翻着我们曾奉为真理的说法。
这古人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读了那么多书还是素质很低,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有那么多人这样子??慢慢地,你会发现,所谓的高学历也不过如此,而且所读的书迟早都会忘记。这般看来,明显读书也不见得有什么益处。
这读书啊,又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吃了就能治百病。至少,我认为读书不具备这样的功效。恰恰因为不是药,所以就没有疗效和疗程这一说。
所以,我希望每个人都依然要保持读书的习惯。
作者,此处,文不对题!
我听到过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你学会了怎么学习的方法。
好,我们且不来批判现在的高考制度如何如何地存天理,灭人欲。相反,我觉得高考的本质是那些你在这过程中习得方法和思维方式,而不是说你在这种体制下记住了多少知识。说白了,大多数人高中三年记住的所有知识,用四年的大学生涯去忘记,足矣!那么剩下来的就是你在学习过程总结的经验和方法,我觉得这才是对今后的工作乃至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只要你读了、思考了、实践了,哪怕知识全忘光了,但是这个过程里面你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学习,这个远远比知识本身的意义来得更加重要和深远。高考体制下剩下来的骨架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养成。
就连陪你共度高考之路的老师都会告诉你:
“如今你们学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等,十有八九你们进了大学就会忘,只要不做家教,半年内就能忘得一干二净。"
但是!!!
"你们还是要好好学,因为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定理是怎么出来的?一道题有几种解题方式?除了最常规的解法有没有捷径?不同的方式背后思路区别在哪里?等等,这些才是你们真正要掌握的。应试是为了高考,但除了应试,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读书也一样,不是你读了多少本书,也不是你记住了多少本书的内容,而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我们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读书这件事,不该被功利化!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既然读过的书早晚会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其中的一个高赞回答是: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在这不长不短的一生当中,我们总要追求些面包以外的东西。此方能谓读书之真谛也!
借着台风"山竹"的劲头,这几日就好好读基本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