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丘之变”传了千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行至河北“沙丘”一带,忽然病危,而此时秦始皇还没有确定继承人。按照秦始皇的意愿,他死后想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于是他让赵高撰写遗诏,说“蒙恬掌管兵权,扶苏回咸阳处理丧事”,这就等于认可了扶苏为新的皇帝。诏书刚刚封存好,秦始皇就驾崩了。
此时秦始皇驾崩的事情,只有赵高和丞相李斯两个人知道。赵高一向和扶苏不和,他害怕扶苏继位后打压自己,于是想到一条毒计:废扶苏立胡亥。当时,胡亥就和赵高在一起,而且胡亥是赵高的学生,赵高找到胡亥,劝说胡亥废哥哥,自己做皇帝,胡亥答应了。然后,赵高又去劝丞相李斯,李斯与扶苏也有矛盾,他同样怕扶苏打压自己,所以李斯也同意废扶苏立胡亥。于是回首都咸阳后,李斯和赵高共同以始皇帝遗诏为由,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登基为秦二世。赵高又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见诏书当即自杀,蒙恬不肯自杀而被下狱,后自杀。
这个故事名叫“沙丘之变”,是秦始皇传位之迷中流传最广的版本,司马迁采用这一传闻,并将之记录进《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中。从此,赵高、李斯、胡亥三大恶人篡改秦始皇遗书的故事流传开来,深入人心,影响极深。但是细细探究,会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疑点。
二、顺着四大疑点推导真相
首先,这个故事记录得太过详细了。它详细记录了赵高和胡亥密谋的谈话内容,也记录了赵高与李斯密谋的谈话内容。既然是密谋,那么密谋的内容就只有当事人知道,比如赵高与胡亥密谋之内容,则只有赵、胡二人知道;赵高与李斯密谋之内容,也只有赵、李二人知道。是谁将这些对话流传出来的呢?难道秦二世登基后,大权在握的三个人将他们的阴谋昭告天下并写进官方文书里面了?
所以,历来很多人怀疑此事的真实性。
其次,秦始皇叫赵高写诏书不太合理。赵高当时是中车府令,负责掌管车马,和撰写诏书毫不相关。况且,如果秦始皇传位于扶苏,则赵高应该避嫌,因为赵高是教导胡亥学习律令的老师,怎么能让和胡亥更亲近的赵高撰写诏书呢?
秦始皇是何等人物,传位之事如此重要,他难道不会慎重又慎重,竟会让赵高之流有机可趁!
还有,秦始皇死之前,皇长子扶苏其实已不具备继承皇位的条件。一是扶苏母亲芈华所代表的楚系势力,已在公元前225年因为熊启的叛秦而全部失势,没有外戚势力的支持,扶苏坐不稳皇位。二是扶苏本人与秦始皇政见不和,秦始皇三十六年扶苏劝阻秦始皇坑儒,被秦始皇训斥,并派到北部监军。一年后,秦始皇就带着胡亥巡游天下,而没有带扶苏。
扶苏监军,胡亥随皇帝巡游,这两件事绝不是巧合。扶苏监军之时就已经被始皇命放弃了,始皇选择胡亥一同出游,则无疑是有意培养胡亥。秦始皇以前,太子监军都是被废的预兆,晋献公废太子申生,先让申生到边地带兵,楚平王废太子建,也让建先去守边,扶苏监军上郡,和这些是同一性质的。扶苏和始皇在坑儒问题上有分歧,始皇认为他和自己政治思想不同,不适合作为继承人。而胡亥随父出游时已经二十一岁,是成年之人,始皇让他一起出游,肯定不会是游山玩水,而是考察他的能力,让他熟悉政务,这很明显是想传位给胡亥。
所以,秦始皇在死前确立的继承人确实是胡亥,赵高等人篡改遗诏的“沙丘之变”纯属流言。因为胡亥与秦始皇一样推行法家主张,注重严刑峻法,为后人所不喜。而扶苏则偏向于儒家,在民间有仁厚贤能的名声,是百姓心中理想的君主。司马迁也属儒家,在胡亥与扶苏间选择,他当然更喜欢扶苏,所以司马迁相信了流言,并将其写入《史记》中。
也许有人说,上述只是推论,并无实据,但不要紧,实据来了。
三、真相很简单
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其中的《赵正书》记录了胡亥即位的事情,秦始皇蠃政在赵国长大,赵正就是赢政。秦始皇临终前在沙丘和大臣们商议继承人之事,有2句话揭示了真相。
第一句话是这样的:
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欤?今病笃,几死矣。
这句话说明了,秦始皇早就料到,在公元前210年这一年他会死,只是不知道是何月何日死。既然秦始皇有这种预料,以秦始皇的精明,他难道不会对他的后事、对继承人有安排吗?很显然,他把胡亥带在身边,就是以防这个不测的。
第二句话是这样的:
丞相斯与御史臣去疾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这一句就更加明显了,在讨论继承人时,大臣们认为立胡亥为继承人比较好,免得生变,秦始皇当即拍板:可以。
真相就是这样。现在看来,我们相信《史记》中的“沙丘之变”,是太信任司马迁,却低估了秦始皇的能量。只要认真想想,秦始皇厉害了一辈子,就算最后快要死了,他能不防着别人会在继承人上做文章,会让别人钻这个空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