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引发讨论。
一位妈妈因为儿子没有考取重点高中,便将张贴在家里的满墙的奖状,一张一张全部撕了下来。
她的动作很平静,可是却会在孩子内心掀起多少波澜。
妈妈在乎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带有强烈功利性的成绩、奖励、名校。
可能任何一个孩子,都会被这种带有附加条款的爱,深深刺痛。
“妈妈爱的是好成绩,而不是我。”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令人心寒的话了吧。
其实,真正的爱孩子,不是由于他身上附加多少优秀的光环,而是他无论是什么样子,都无条件、毫无保留地爱他。
比如,接纳他的个性。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特别“孤僻”的女孩,她不喜欢跟别人玩耍,而更喜欢独处。这种“不合群”常常被很多父母解读为“胆小、害羞、内向”,是需要克服和改正的性格弊端。
然而,女孩妈妈不这么认为,她告诉女儿:“你拥有独处的权利。”
这份恰到好处的尊重,给了女儿发展自我的空间,和独享世界的自在感,着实值得称赞。
比如,不跟别人比较。
内卷时代,我们常常被焦虑感裹挟,然而无止境的比较,不仅会让焦虑感越演愈烈,还会摧毁孩子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父母需要给孩子强化的,从来不是跟别人的差距,而是与自己目标的距离,是如何优化自己,超越自己。
前者是告诉孩子你有多“差”,而后者是告诉孩子你有多“棒”。
比如,接受孩子的平凡。
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中写下这样的话: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就展翅高飞。
接受孩子平凡,就像他们从没要求妈妈优秀一样。”
孩子从未“嫌弃”父母,父母却常常“嫌弃”孩子不够优秀。
事实证明,真正能成为成功人士的孩子,终究是凤毛麟角。
大部分的孩子,都将归于平凡的生活,父母与其被孩子的成绩牵制,不如像王纪琼老师一样,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样子,无论考80分还是90分,哪怕他考试倒数第一,都不会影响自己对孩子的爱。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
深以为然。
每一次的亲子对话,就如同一枚枚珍珠,串联起来就是孩子关于童年、关于父母、关于家庭的满满的回忆。
优秀的父母,会在轻松、尊重、接纳的环境里,给孩子传递欢乐、温馨和安全感。
唯此,这串成长的珍珠才会晶莹夺目,焕发出醇厚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