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已经是下午两点。
猫姐的朋友来客栈串门,围坐一圈聊天喝茶。
依稀听到他们在说今年的天气异常。是了,刚到达腾冲第一晚,猫姐就告诉我们今年云南气候较往年干旱,即是是在雨季,降水也远远不足所需。所以再三叮嘱我们要节约用水,客栈里也收起了客房里的矿泉水,统一放在一楼小厅里,客人自拿自取。
昏头涨帽脑地摸下楼,喝了小半瓶水后精神了不少。
可是雨季的寒气仍然拼了命的往人身体里钻,湿气好像蛇一般缠在腿上,连走路都变得迟缓。
盯着咕嘟咕嘟煮得沸腾的铜瓢火锅,填了半饱的肚子还是没得到满足。
加了南瓜的缘故,汤底色泽金黄,浓郁鲜香。足量牛肉和牛杂尽情翻滚,香气“腾”的一下的就出来了。果然,肉对人的吸引,永远都是最直接,最诱惑的。
酥烂的大片精肉、糯香滑软的板筋、还有其他我叫不出名字,炖的透香入味的牛杂。配上加了大量生姜碎的自助小料,混着滚过的新鲜薄荷一口吃下,辛辣、清爽、醇厚,牛肉扎实的质感首先唤醒味蕾,接着便是层次分明的香料直冲大脑。再来一口汤底暖身,将雨季带来的寒气疲惫驱得干干净净,精神舒爽。
锅内的牛肉不知不觉消化了一大半儿,大把的薄荷、豆苗丢下,几秒钟就可以捞出食鲜。必点当地特产豆腐,细腻嫩滑,微微韧劲儿足够丰富口感。特色铜瓢火锅咕嘟咕嘟地冒着小泡,香甜酥烂的牛肉沾着特调的汁水一口吞下。清凉透凉的薄荷被滚汤逼出香气,混着细嫩的豌豆尖和白豆腐,是雨季最为舒适安慰的吃食。
雨季人也犯懒的很,享受完铜瓢火锅的无敌美味,眼皮就支撑不住。
来自胃里中的暖意,一阵一阵向周身发散,舒服得好似漂浮在被阳光晒地微烫的沙滩上,浅水缓缓流过,没过身体没一个部位,连手指尖都酥麻。
再返回三及第,阿姐为我们房间换了崭新的床品。钻到被窝里,头顶用枕头“搭”成的“小屋”是睡眠安全感的来源。男朋友在房间里摆弄火山岩小摆件,然后淅淅索索的找零食吃。我让他打开窗,听着细雨沙沙声阖眼昏睡。
再醒来,天已经完全黑了。
穿着很不搭的运动裤和凉鞋,去寸大妈家吃晚饭。
寸大妈是和顺古镇又一经典招牌,寸大妈做的早餐稀豆粉名声在外。当寸大妈的亲戚——也就是负责点菜的阿姨,在保鲜柜里努力翻找后,拿着还没有手机大的、早上有幸没有卖完的、很一小块凝固了的稀豆粉给我看的时候,我就知道,睡到下午才出门的我们,这次腾冲之行注定与此物无缘了。
不过,为了弥补遗憾,我们点了两个人不可能吃得完的四个硬菜——腾冲特色大救驾、茄肉、头脑,还有我最爱的笋丝雪菜。“都是我们和顺老百姓的家常菜喽”阿姨用方言和我们讲。
相传,永立皇帝逃难至腾冲,当地居民用饵块、火腿、番茄、青菜等家中最好的食物为皇帝炒制了充饥的菜品,皇帝连连感叹“饵块救了朕的大驾”。“大救驾”便由此得名。
“茄肉”也绝对不是蔬菜茄子,而是缅式做法的猪肘肉。肉质软烂,口味偏甜。米饭的绝佳伴侣。
最后,有点接受无能的是甜点“头脑”。虽然料很足,但是偏油腻,整碗甜丝丝的糖水里窝着一个煎鸡蛋,还有泡软的虾片。不能说厨师把这道菜给做差了,而是它的初始设定就有些奇怪。
当客人逐渐多了起来,九十多岁的寸大妈拄着拐杖慢慢从后面房间里走了出来。
老人家精神矍铄,笑眯眯的看着狼吞虎咽的食客。奶奶看着抱着饭碗吃的不亦乐乎的我俩,示意我们多吃,吃好。
和顺的记忆,都是温情而又家常的。
古镇就是简单的古镇,好客的居民就在这里,等待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