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眼前的一切使我产生一种恍惚感,彷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每天背着书包穿行于校园里。
但定睛一想,这,已经过去了七八年了。
把车开到了大姑家的小区门口,停下来,大姑和我一起把车上带的东西往家里搬,到家里后,赶忙端了两杯水,一杯白开水,一杯茶叶水,递给我和慧妹,接着问我们中午想吃什么等等。
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入微的服务。
吃过饭后,我对大姑说,我来带慧妹出去散散步。
出来后,慧妹说,妈呀,你们家也太夸张了吧,你大姑对你这么好,连你要刷鞋子,她都把夺过来不让你刷。
我说,这是我们家族中男性普遍受到的待遇,从我爷爷到我,万宇(小叔家的儿子),万宇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的缩影。记得我小时候,整个一大家都在宠我一个,基本是有求必应,连我小时候偷钱,被抓住的时候都没有被打,我奶奶还偷偷地又塞给我几块钱。街坊邻居是这么形容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掌里怕摔了,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可以说,这是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
慧妹啧啧称奇,说,你们家真神奇,不过想想也是,你是家里的长子又是长孙,不疼你疼谁呢。
我接着说,文化是个好东西,我所受到的这些“待遇”,并没有让我养成一个飞扬跋扈,胡搅蛮缠的性格,你看我爷爷,接近八十岁了,到现在还对我奶奶吆三喝四的,一会要做这个,一会又要做那个。
慧妹哈哈大笑,说,还真是这样的。
我说,这就是家风吧,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会慢慢变的理性一点。
慧妹说,此话怎讲?
我说, 我之前听我爷爷讲过,好像是他的爷爷的爷爷在古代是一个秀才,分得很多土地,家财万贯,那会整个一条街都是我们家的,后来因为后代们吸食鸦片,家道中落,但有一些习气慢慢流传下来了,比如过分的宠溺男孩。而我妈就要好很多,不会过分的宠我们,这对我们仨性格的养成有一定的帮助。
慧妹说,好吧,原来你家还有这段历史,怪不得会这样。
我说,我们刚出门时放在楼梯走道的那辆破自行车你注意到没?
她说,看到了啊。
我说,那是我高三时骑的车子,骑了一年。那时大姑她们家刚好从老家搬到县城里,因为姑父调到了县城来上班了,他是一个教师,我又正好在读高三,家里为了能让我吃住方便些,就让我去大姑家住了。大姑在那一年没有出去找工作,专门在家做饭给我吃。
慧妹听了后,大叫道,这也太夸张了吧,你大姑对你们这么好?!
我说,是的,我当时对此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想,要不是一般的感情,真的很难做到这样。虽然我高中毕业已经七八年了,但每每想到高三时,大姑在我身上付出的这一年时间,还是很感动的。这是难以回报的,就像不管我们对父母有多好,我们也无法回报父母的抚养之情一样,因为时光不复返,你不能让她们再回到年轻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唯有把这份恩情,传递给下一代。
是否能记住他人对你的恩情,是反映一个人品行与道德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道德,让我想起了前两天读的《名人传》里的一句话,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
这是贝多芬给其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书中的一段话。
有时,我会思考,亲情是什么。
比如,我们和大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于大姑而言,她所做的在她看来,都是她应该做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责任,不求回报的行为,因为我们是她弟弟家的小孩,是她爸妈的孙子孙女,从小看着我们长大,这是一种感情。
于我们而言,把大姑所做的一切,铭记于心,对她来说,可能就是最大的孝心。
我现在依稀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跑到学校里的大姑家做作业,每次做完作业,大姑都会给我们一块旺旺仙贝。
有一次她忘了给了,我做完作业后,跑到我大姑面前,说我要回家了,跑了好几次,意思是提醒她:该给我旺旺仙贝了。
那时候感觉旺旺仙贝是全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现在回想,仙贝可能就是我那时每次去大姑家做作业的驱动力吧。
还有一次,是小升初考试,考完试后大姑打电话给我,说,乖乖,王宇杰这次考试考的不错,继续努力。我当时听到后真的是懵逼了,奇怪,我感觉考的不好啊,分数也不高,大姑怎么会说考的好呢?好吧,既然她说考的好,那就是好吧,还为此足足开心了好一段时间。
现在才知道,对孩子适当的鼓励,比打击他,要强上百倍。
亲情,是不求回报的,
至少,没有想过回报。
为什么说亲情是不求回报的呢?
联想到我自己,
从小看着长大的万宇,每逢有空就想着给他辅导下功课,他想要买这,就给他买这,想要买那,就给他买那,基本也是有求必应,但从来没有想过他长大以后会怎样的来回报我们。
这,可能就是亲情的传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