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前的说明:《地球的自转》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完成。老师学生都没有地球仪和手电筒,没有多媒体课件,有的就是老师、学生、教材及学生的物品等。
教学由自转两字的字面意思说开去,引申出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的自转,强调旋转中心是地轴。
没有地球仪,但确是必须演示的内容,怎么办?就从身边物品入手,这次选择的是由学生的布制文具袋代替,多用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思考。文具袋选择近似圆柱的,竖起来倾斜着拿在手里,先找出特征点,比如logo、图案、拉链等,让学生观察,确定出南北极、赤道,想象出地轴。
一手托举文具袋,另一手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持续的旋转它,模拟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眼睛想象成太阳(手电筒),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文具袋的范围(一半);再用透明的水杯代替文具袋,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范围(全部);提出问题:我们脚下的大地,相当于文具袋还是水杯?太阳可以照亮地球的一半还是全部?帮学生理解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依然把自己想象成太阳,在“地球仪”表面选择一点,让学生观察该点的昼夜随着地球的自转交替出现,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观察,该点第二次正对自己的时候,地球自转了一周,此时该点经历了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这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这个周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约24小时。
相对运动学生已经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正好利用到此处来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先由生活中天天看到的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入手,让学生自己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清楚。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太阳上看地球自转,会是什么运动方向?顺利解决地球自转的方向这个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观察我的演示,理解自西向东的含义,并自己动手利用身边物品模拟一下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除了在赤道上空观察以外,还可以在两极上空来观察。这个演示就简单多了:先正常演示,然后慢慢把“地球仪”向学生方向倾倒,让学生想象自己处于了北极的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用手虚画出来,思考怎样描述出来。最终得到结论: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旋转。同样的方法,完成“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最后,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表示到示意图上,教会学生表示方法。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除了已经知道的“昼夜更替”之外,还产生了地方时。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依然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完成。“地球仪”上,取三点,两点同纬度,两点同经度。转动“地球仪”,观察三点出现在视野里的早晚,得出“经度不同的地点,时间不同,并且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部地点的早”。告诉学生这个时间差异就是“地方时”,举七年级课堂上学过的中国乌苏里江霞光四射,帕米尔高原繁星满天的例子,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东西方向上的时间差异,又使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这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很将就。等办公室电脑配备好,课件还是要再整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