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涤荡“应试文化”的污泥浊水,彻底变革传统的非人性的课程。倡导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教育的成功意味着社会和谐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学生智慧的充分发展。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学习者共同体。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型组织的典范,学习型社会的典范。
新课程实施需要建设新的编审队伍和教科书系列。建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发展机制;一种从“控权”到“赋权”的新型“课程文化”的再造,而这种“课程文化”的再造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要创造“和而不同”的编审关系。教材审查的过程应当是面对面的平等对话的过程,彼此尊重,共同成长。其次,要创造“和而不同”的教科书系列,警惕以新的划一化替代旧的划一化,警惕教科书生产的“虚幻的繁荣”与“真实的衰败”。
新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基于专业对话的话语系统的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旨在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
新课程实施还需要实现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型。需要“实用性探究范式”和“批判性范式。“实用性探究范式”的宗旨在于“启蒙”。它强调课程是一种实践,强调理解与沟通的互动,强调通过“慎思”去解决实际的课程问题。“批判性范式”强调课程是一种“批判性实践”,注重认识现实中的扭曲和偏颇,并且从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批判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行动和反思。批判性实践的世界是社会建构的,而不是自然的;教与学被视为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关系。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需要精致化,新的教科书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新教材编制缺乏一些研究基础,特别是诸如“关键能力”、“基础学力”、“核心知识”、“默会知识”的研究相当薄弱。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