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过北京的一些景区景点,有历史的、现代的,逛过北京的大街,也参加过几个单位组织的活动。可无法走近它,对它总有一种敬畏之心。我想转一转北京的胡同,看看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或许有利于对北京的了解,有利于减轻心中那一份压抑。
北京大小胡同几千条,每一条胡同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故事。我选择了到什刹海转胡同,据了解什刹海有胡同、海子、名人故居。那天,从雍和宫门前乘公共汽车到什刹海下车,刚好碰到一个旅游团队,我随他们一起往前走,准备参观恭王府,可恭王府大门紧闭,据说要到五月份才能开放,心中不免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只好和大家一样在门前拍几张照片。这时有人前来搭腔说:可以坐三轮车转胡同,还能帮助讲解。
坐上三轮车,慢慢地在宽窄不等的胡同中穿行,踩三轮车的师傅不停地讲解。首当其冲的是讲和珅,和珅父母死得早,可说是一个孤儿,十八岁进皇宫开始只是一个侍卫,后来得到乾隆的赏识,一年连升三级,直至权倾朝野。和珅长得帅,还懂得几种语言,很有才能,可没有抑制住自己的私欲贪心。还说这里有一条龙脉,皇帝住在龙头和珅住在龙尾,皇帝有的他有、皇帝没有的他也有,享尽了荣华富贵,结果在乾隆死后没几天就被嘉庆以上百条的罪状赐死了。
听着师傅的讲解,我想,和珅的发迹不是吊丝逆袭的典范吗?不过逆袭成就的大小还要看吊丝自己的本事,所处的环境,难怪北京有那么庞大的北漂族,北京比其他地方有更多的机会啊!
随着三轮车的前行师傅指点着,这是郭沫若的故居、那是宋庆龄的故居,这是当代某文化大师的宅院、那是某名人的宅院。一个个宅院都是宅门紧闭,隔着高高的青砖围墙只能见到灰色屋面,不知内里天地,我只能凭电视、电影中的四合院的形像展开想像。他还告诉我从门当、户对、马磴分辩不同宅院主人的身份,他说:古代人们交往及儿女婚事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我却在想这里有这么多豪华的宅院,可能是因为远离闹市,又紧邻什刹海,既有北方的干爽也有南方水乡的湿润和灵动吧!
豪华宅院之间大都是一些小门小户,有的甚至是大杂院,还有一些更窄的胡同。透过门窗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一些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状况,有些低矮的房子油漆斑驳,屋内屋外堆满了杂物。师傅告诉我这里大部分住的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舍不得这里熟悉的环境、认为接地气,还能与邻居一起休闲娱乐。
他们怎么度过冬天和夏天,虽然也看到了屋外挂着空调,特别是冬天能过吗?有没有暖气通到这低矮屋子里来?我不好意思问师傅,发现师傅好像也是这胡同里某一家的。
我没能进入任何一家宅院,既没能看到豪华宅院的情景,也没能了解到这些小门小户人家的生活情况。据说这里来的游客太多,有团体的、有散客,还有很多的外国人,生活在院落里人不断被打扰,烦不胜烦,因此也不好麻烦师傅领我进入任何一家,也许我有要求他也不会答应。
这一路走来也基本满足了我对胡同的好奇。这些胡同都有厚重的过去,也曾是北京人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相当长的历史,可它代表不了现今北京人的生活现状,就像有些地方的民宿保留黛瓦木房,代表不了当今农民的生活现状。他们早已不是生活在电视剧、电影展现的那种氛围里了,年轻人也住进了钢筋水泥构筑的高楼大厦,但他们始终摆脱不了胡同文化的影响,与胡同与四合院有着扯不断的联系。
说不定在胡同里遇到的某个人是某个公司的总裁、某领域的带头人,他出现在胡同里是来看他不肯离开胡同的父母。遇到的某个老人说不定是位大师,他住惯了胡同里的四合院而不肯住进高楼大厦。在胡同里我不敢乱说话、胡评论,恐被人认为浅薄无知,我也确实对它们没有深入的了解。
走出胡同来到什刹海,沿湖行走,看到湖两岸的钟楼、鼓楼、寺庙等建筑,它们的古色古香在湖水映衬下显得既厚重又具有生动的灵气。宽阔的湖面湖水碧波荡漾,三、五成群的鸭子在湖水中游弋,我仿佛回到了江南。
转过胡同我明白了,要了解北京的过去必须要转胡同,转胡同也有助于了解北京当地人的性格,但现在北京生活的人更多的是不同时期迁移进来的,这种迁移还在不断地进行着。北京人有优越感,更有包容性,北京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随着时代前进,只不过北京是带着厚重的历史与时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