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条报道,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上涨15年,2017年的离婚率达到了33%。
是不是惊讶于这个数据?
但我可以更确信的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一边抱怨当初瞎了眼,一边却选择默默忍受的人。
若问:离婚率连年走高的原因?
众人给出的答案有两个:
社会发展快速 影响婚姻的变量在增加
社会舆论环境更开放 离婚更加自由
随声附和是为盲从,一知半解是为盲信。
这只是表象,何不看看内因:已婚人士为何会选择离婚?
会选择离婚的原因无非两个:
选择了不合适的结婚伴侣
婚姻没有妥善的经营
为此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写两篇文章,一篇关于择偶方法,一篇关于婚姻经营;
希望能给正在寻找伴侣或者已经拥有伴侣的你们一点启发。
论长久婚姻的维持之道
要想知道如何长久的维持一段婚姻,就得知道:不长久的婚姻存在有些问题。
就如同上一篇文章《论正确的择偶方法》中,要想知道正确的择偶方法,就得知道:普遍的择偶方式存在有哪些隐患。
不长久的婚姻存在哪些问题?
这问题视乎很好回答:爱情变没了,爱在逐渐的变淡。
那么,为什么爱情会慢慢变淡呢?
如果你在网上搜寻这问题的答案,那么多半是无功而返。
因为问答和知乎的朋友,要么给不出答案,要么只能给出不能算是答案的答案:
他变得懒惰了,什么都不肯帮着做。
没有新鲜感了,也没有以前的激情了。
他似乎什么都漠不关心的样子。
她总是不可理喻,蛮不讲理。
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回答的都是“果”,而不是“因”。
如果我们询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那么就会有一个答案,呼之欲出:因为爱情变淡了,甚至消失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去理解。
爱情三元论
爱情无疑是有多种感情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爱”又是有什么组成的呢?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爱情三元论的观点,至今也无人提出疑义。
他在爱情三元论中提出:爱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激情(性欲吸引)、亲密(分享情感与信任)和承诺(将这段关系置于生命中首要的位置)。
他还用爱情三元论来解释各种形式的爱。
●浪漫爱情中有很多激情与亲密,但承诺较少。
●喜欢和友谊的特点是亲密,而非激情与承诺。
●迷恋中包含着很多激情,但还没有发展成亲密或承诺。
●完整的爱(完美的爱)包含全部三个成分:激情、亲密和承诺。完美的爱通常会转变为伴侣之爱,激情减退,但亲密和承诺增加了。
而“完整的爱”在2011年,心理学家通过FNRI的扫描实验也得到了证实。
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对结婚二十多年的男性和女性的大脑进行了fMRI扫描。
研究者让他们看不同人的照片,其中包括他们的配偶,也包括熟人、长期挚友和陌生人,然后比较脑成像结果。
他人的照片所引起的大脑活动模式是随机的,而当他们看爱侣的照片时,大脑中与多巴胺奖赏有关的脑区以及基底神经节系统被激活了,这些大脑活动类似于刚刚坠入爱河时的脑活动。
但与新近热恋的情侣不同的是,在这些长期爱侣的大脑中,与母性依恋及夫妻结合相关的系统也被激活了。
我们似乎找到了爱情会慢慢变淡的原因:
很多一开始爱的如火如荼的情侣会逐渐失去爱的感觉,无非就是没有将浪漫爱情转变为带有母性依恋的伴侣之爱。
爱情是沙堆就的城堡,只有当它浇筑水泥,转变成了亲情,才会变得牢不可破。
婚姻态度
研究人员采访了许多结婚多年且关系和睦的夫妻。
夫妻双方都会觉得他们从婚姻中获得了某些东西,而不只是付出。
这一点与上一篇文章《论择偶的正确方法》中的“回报理论”不谋而合。
他们从婚姻关系中获得的回报可能包括很多事物,比如奇妙的经历、地位、欢笑、精神鼓舞、物质财富、照顾、爱和社会地位。
正确对待婚姻的态度是关键: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我们获得了什么,而不是付出了什么。
涂磊说:最好的婚姻,它也会有几十次分手的想法,离婚的念头,和几千次想要掐死对方的冲动。
是不是有那么多的冲突,我们暂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婚姻中的冲突是避免不了的。
而当这些冲突来临时,我们应该及早且坦诚的面对,公平有效的解决它;
不应该期望对方能够猜透自己的心思或者做出自我牺牲。
积极互动
去年有个韩国的短视频很火。
讲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结婚几年,男方对女方的爱逐渐变淡,以至于提出了离婚。
而女方答应离婚的唯一要求是:未来的一个月,每天早上醒来要一个亲吻,下班回来要先来一个拥抱,晚饭后要手牵手的逛公园,睡觉也要手牵着手。
结局自然是男子从新找回了爱的感觉,选择了回心转意。
那么每天多一些亲吻、拥抱、牵手这样的亲密接触,真的能神奇的将已经不相爱的人,从新变得相爱吗?
不要惊讶于他的神奇,早在1994年,心理学家就研究发现:在持久的婚姻中,积极互动比消极互动多5倍,积极互动包括亲吻、拥抱、微笑、爱抚、欢笑、赞美等。
仪式感
有浪漫爱情向“完整爱情”转化,激情减退是必然趋势,通常激情在几个月就会逐渐消退。
而要保证浪漫爱情向“完整爱情”的顺利过渡,我们需要增加爱情中的亲密部分以及承诺部分。
增加积极互动是加强亲密的有效办法,而增加承诺部分靠的就是生活中的仪式感。
每一个仪式,都是一次有效的承诺。
而仪式感,我们可以理解它为形式主义。
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
神父: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这个女子)成为你的丈夫(妻子)与他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照顾他,尊重他,接纳他,永远对他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新郎(新娘):我愿意。
无论中式婚礼还是西式婚礼,都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行为。
他们在婚礼中请来亲朋作为见证,向众人甚至向形而上的神、上帝做出承诺,将这段关系置于生命中首要的位置。
仪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知名的企业,特别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他们高职位的人才就职都会举行隆重的就职仪式。
如果仅仅是想单纯的让大家知道,发份通知函就行了。
而他们选择进行繁复的就职仪式,无非就是要增加员工的忠诚度。
仪式感的核心是规矩。
孔子进宫面圣前要焚香沐浴,在他看来这叫礼,而到了现代这叫仪式。
就如同古代皇帝祭天称之为礼,而现代上坟祭拜是一种仪式。
虽然叫法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规矩。
结婚要拜天地,要敬茶,要发红包,这就是规矩。
而对应到夫妻生活,仪式中的规矩往往能给彼此带来安全感,仿佛给他们的婚姻额外加了一层保障,多了一次承诺。
比如,送礼物之前,必须先让对方闭上眼睛;
比如,进行交合之前,必须先沐浴;
比如,睡觉之前必须来一个亲吻,道一声晚安。
仪式感的核心是规矩,而特点是用心。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仪式。
而有些仪式我们会认为是没必要的,而变得散漫、不够用心。
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的不用心,导致了我们认为它没有必要。
比如,表彰大会、开学仪式甚至是祭拜先人。
表彰大会,给大家树立了榜样目标,传递社会道德精神;
开学仪式,增加学习的驱动力,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祭拜仙人,祈求子孙得到庇佑更表达一种尊敬。
他们没有是不重要的,只是因为我们行动上的不用心,导致了思想上的不重视。
因为当思想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屈就与行为——避免不一致倾向。
所以夫妻间的仪式感,不求礼物多精美,而在于我们在礼物上花费了多少工夫;
所以夫妻间的仪式感,不求鲜花多艳丽,而在于我们是否将它摆成了喜欢的模样。
事实上在我们自愿的情况下,无论什么事,我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我们就会变得越重视。
因为我们时刻会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自己心安理得——认知失调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