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过程域要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收集和分析过程和技术改进建议,结合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初选改进项;
2)通过改进试点,确认改进项;
3)在全组织策划和部署选择的改进项,并测量改进的效果,为下次改进做准备。
本过程域中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是指对过程及过程技术或产品技术(包括项目工作环境)的渐进式的和创新式的改进。
必须针对改进的费用和对本组织的影响,抉择过程和技术改进所增加的预期效益。必须小心地平衡更改和稳定性。
应基于以下准则从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中选择那些欲在全组织部署的过程和技术改进:
1)对组织当前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的定量了解;
2)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
3)对部署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后,质量和过程绩效改进的估计;
4)对部署过程和技术的改进的费用估计,以及可用于该部署的资源和资金。
本过程域与组织过程焦点(OPF)过程域的区别:
1)OPF改进是针对过程的,而本过程域改进内容不仅有过程的改进还有“技术的改进”;
2)本过程域更强调基于测量数据做出改进的抉择,重在“定量”。
专用实践1.1 收集和分析改进建议书
本实践要求:
1)广泛收集过程和技术改进建议书;
2)对所有的改进项进行分析,标识出那些对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改进帮助较大而所需投入又较低的,作为组织候选的改进项;
3)评估部署这些候选改进项的风险。
组织要收集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的来源:
组织的所有员工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提出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即,组织应鼓励所有组织成员及从客户等利益相关方出收集改进建议。
具体来说,改进建议可以来自于下面各项内容:
1)组织内部和外部对过程评估的判定和建议。
2)对组织已建立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的评估。
3)关于顾客和最终用户的问题以及对顾客和最终用户的满意度的分析。
4)组织对项目的绩效和质量目标与生产率目标的对比数据分析。
5)对技术绩效测量值的分析。
6)对过程和产品进行基准比对的结果。
7)缺陷原因的数据分析。
8)已测量的过程活动效果。
9)已测量的项目工作环境的有效性。
10)其他地方已成功采用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的范例。
11)对以前提交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的反馈。
12)经理和员工的自发设想。
收集这些改进建议,是为了对其进行分析;对这些改进建议的分析,是为了选出对组织最有利的改进项进行部署;而要筛选出待部署的改进项就要遵循下面这个原则:
不采纳费效比大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
这里的“费效比”,指的是部署这些改进项组织的投入与这些改进项给组织带来的收益的比值。当然,那些对组织的过程起不到改进作用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就更不在考虑范围之列。
对于评价费效比,要参考的准则包括:
1)在满足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方面的贡献;
2)在缓解已标识的项目和组织的风险方面的作用;
3)对项目需求、市场状况和业务环境等方面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
4)对有关过程和相应资产的影响;
5)定义和收集数据的费用,该数据用于支持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
6)改进建议书的预期寿命。
通过分析费效比选出候选的改进项之后,还要标识出将来部署这些改进项要克服的障碍和风险。
其中要克服妨碍部署过程和技术改进之例,如:
1)本位主义和目光短浅。
2)含糊或较弱的业务理念。
3)缺乏近期效益和可见的成功。
4)不清楚每个人的期望。
5)在同一时间里更改太多。
6)缺少利益相关方的介入和支持。
可能影响部署过程和技术改进的风险因素之例,如:
1)改进与现有过程、价值和潜在最终用户技能的兼容性。
2)改进的复杂程度。
3)实施改进的难度。
4)在广泛部署之前,证实改进价值的能力。
5)说明进行大宗前期投资的理由,如在工具和培训等领域投资。
6)在当前的过程和技术已被大量、成熟的最终用户成功应用的情况下,在克服“技术障碍”方面的无能为力。
专用实践1.2 标识和分析创新
本实践要求通过主动积极地搜素外部可用的创新因素,为组织提供创新式改进。
什么是创新式改进?
创新式改进之例,如:
1)提升计算机和有关硬件。
2)使用新的支持工具。
3)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论、过程和生存周期模型。
4)采用新的接口标准。
5)应用新的可重用部件。
6)应用新的管理技术。
7)应用新的质量改进技术。
8)使用新的过程开发和部署支持工具。
在专用实践1.1中也进行标识和分析创新式改进的活动,但它仅是从组织收集的改进建议书中分析。而本实践则是主动搜索和定位创新式改进,且此搜索主要着眼于组织的外部。
搜素创新式改进涉及的外部因素包括:
1)系统地留意有关技术的领先工作和技术趋势。
2)定期搜索市场上可得到的创新式改进。
3)系统地评审组织外部所使用的过程和技术,并与组织内所使用的相比较。
4)标识已成功地应用创新式改进的领域,并评审使用这些改进的数据和试验文档。
5)有助于集成新技术到产品和项目工作环境中的改进。
选择待部署的创新式改进的依据也同专用实践1.1一样,即:
不采纳费效比大的过程和技术的创新式改进。
标识工作的后半部分也与专用实践1.1一样,即:试点策划和文档化阶段成果。
专用实践1.3 对改进作试点
本实践是专用实践1.1、1.2的延伸。本实践要求适当时对前两个实践标识出的改进项进行试点,为全组织广泛部署做准备。
要做好试点,首先就要做好试点计划。选择合适的项目、项目组,试点计划跟踪和评价的人员、方法,试点所需的资源保障,试点计划失败的风险,利益相关方活动计划等等。计划要通过各利益相关方的评审。然后就是按照计划实施试点,并在一些节点进行跟踪和评审,及时监督试点计划执行的情况。最后,就是试点的总结,以及对试点成果的文档化。
其中在策划试点时就应事先明确用于评价试点结果的量化准则。这对于试点的结束、重启以及后续的部署工作都有较大影响。
试点结束时通常要完成以下内容:
1)确定是否终止试点、重新策划并继续试点、或者继续部署该过程和技术的改进。
2)重新安排与试点有关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合适时,标识并文档化新的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建议书。
3)标识并文档化在试点期间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和所遇到的问题。
专用目标1.4 选择要部署的改进
本实践要求通过分析过程改进建议书(含通过试点后调整的新的改进建议书),基于过程改进的费效比,排定候选的过程和技术改进的优先级,最后根据组织的可用资源,选择要部署的过程改进项,同时确定有针对性的部署方法。
排定过程改进项的优先级,是基于费效比而来。而费效比一般来自专家的估计。更准确的数据,可以通过事先安排的改进试点来获得。
选择过程改进项时,是建立在过程改进项的优先级的基础上同时看组织的资源投入。组织在做出这一决策的时候,切忌短视行为,不要只看到资源花费,还要着眼于未来组织能力的提高。
对于不同的过程和技术改进项,具体的部署方法可能存在不同。有的改进仅限于特定的产品或任务类型,不是所有的改进都是要全组织推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专用实践2.1策划部署
本实践要求对选定的过程改进项的部署进行策划。
本实践和共用实践2.2“策划此过程”的区别本实践策划各个特定的过程和技术改进的部署,而共用实践2.2则是阐述本过程域全面的策划,它策划的内容覆盖了本过程域的全部实践。
策划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定每个改进项具体的更改内容。这些更改可能涉及到以下内容:
1)过程说明、标准和规程。
2)工作环境。
3)教育和培训。
4)技能现行承诺。
5)现行活动。
6)对最终用户的持续支持。
7)组织的文化和特征。
虽然在改进建议书当中有部分内容,但改进建议书中的更改内容的操作性可能不够,多数更改内容集中于表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而且,有些建议的更改内容,需要评估是否适合全组织的推广和部署,必要时也要进行适应性的修订。
另外针对部署的改进内容还要做好测量计划和风险计划。测量计划中要确定一些度量改进价值的测量项,包括:
1)投资回报率。
2)收回过程改进或技术改进成本的时间。
3)在项目或组织的过程绩效方面被测量的改进项。
4)因过程或技术改进而缓解的项目风险和组织风险的数量和类型。
5)对项目需求、市场状态和业务环境方面变化作出响应所需的平均时间。
风险计划要识别出可能对改进造成阻碍那些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最后部署策划的内容要文档化,并通过利益相关方的评审。
专用实践2.2管理部署
本实践要求依据部署计划监督部署过程改进的实施进程,确保过程和技术改进有效地实施。
本实践与专用实践2.1的关系,就像PMC之于PP。
要确保部署活动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下面几件事:
1)沟通和协调。部署活动牵涉到组织内的多个部门,多个项目组,以及给予指导的EPG、MSG等,所以要使各方对改进内容和意义达成一致理解,方能更好地落实部署活动。
2)培训。过程和技术的改进将涉及到大量的管理和技术活动的变更,培训无疑是缩短组织内从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及至项目组快速理解这—变更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效的培训不仅限于授课式的讲解,也包括帮助文档、专人答疑解惑、现场支持等等。
3)合适的方法。迅速部署改进的方法包括:使用特别声明、过程更改通知或其他受控过程文档作为临时的过程说明;用逐步递增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方式,部署过程和技术改进;为早期采用过程和技术改进的人员提供综合咨询,代替正式培训。
实施过程和技术改进的目的是提高过程满足组织质量和绩效目标的能力,所以管理部署活动中要关注改进对于这—能力的影响、如有不良影响,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专用实践2.3 测量改进效果
本实践要求测量和分析已部署的过程和技术改进的实际测量值,评价改进后的过程对满足组织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的能力的影响。
测量项包括每个过程和技术改进的实际费用、工作量和进度、目标提升百分比。
通过测量和分析过程和技术改进的价值,评估组织在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上改进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