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多数孩子都开始进入了学科先修或者补课的“伪假期生活”,个个叫苦不迭;还有一部分孩子每天在家开着空调葛优瘫,玩手机打电游,稀里糊涂混暑假。至于哪种度假方式更科学,抛开这个问题不谈,我们来看看那些大家口中的牛娃们都是怎么度过假期的:
牛娃A,高一,活泼开朗,从初二起自己办了一个学习社群,每天固定的时间一个小时专门为群里的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定期组织朗读会、演讲辩论比赛、周末跑等活动,手下有三个妈妈级别的副群主执行协调。A的假期是这么安排的,新开一个有偿儿童英语口语突破群,以英语角的形式每天两个小时进行互动,A的姑妈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从小学六年级开始A就学习新东方英语,坚持看原版电影以及报刊杂志,五年下来口语非常了得。A说很多孩子学习英语,基本只是应付考试,其实外语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流手段,更主要的是运用,开办英语角也是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开口说英语的氛围,而不只是仅仅理论上的讲解。A说他就是想让小朋友会说敢说,并体会到说英语的乐趣。我问,两个小时的时间,对于小朋友来说会不会太长?你怎么保证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呢?A笑呵呵地答,我们有一系列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为此,我还专门去咨询了儿童教育专家,绘制了很多卡通的口语练习卡,也专门录制了儿童日常口语视频,还有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其实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只是加以重复练习的问题。A的成熟口吻,让人忽略了他不过是一个高一的学生。不怕建立社群会耽误你自己的学习吗?怎么会耽误呢?两个小时的教育时间,其实也是我自己复习口语的机会。正聊着A的姑妈微信他,说把他所有的讲义都核准后发回到他邮箱,A打开电脑,认真的看着……
牛娃B,女孩,高一。B的妈妈是烘焙达人,会做各式各样美味又美丽的西点,自己经营了一家外卖甜品屋。B从小耳濡目染,对烘焙也有很浓厚的兴趣,经常在自己的空间里发一些甜品的图片,总是引来一众好友的评论点赞,每次聚会B也会提前做一些简单的小点心带给大家,同学朋友都说她做的比外面蛋糕房做的还要好。去年暑假B成立了一个烘焙社群,线下手把手的教大家做甜品,每周半天,学生从最初的五六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四五十个,B的妈妈为此专门给她租了一间一百平米的烘焙教室。特别喜欢看B沉静的做蛋糕的样子,面粉、白糖、鸡蛋这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食材,在她手里,似乎是灵动的,奶油轻轻松松的三下两下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B最拿手的是栗子蒙布朗,她做的栗子蒙布朗细腻柔和简直让人好吃到哭,甜品本来就是能安慰人的心灵。B轻轻地说。
牛娃C,初三,外向积级。C的家庭很普通,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商场售货员。C特别懂事,很小的时候就能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劳动,初一的时候就帮妈妈开了一家淘宝店,据说生意还很不错。C成绩优异在学校人缘很好,后来家长们一联络,都推选C担任假期社会实践小组组长。本来这社会实践只是学校留的假期作业,每个学期大概留个四五项,可这帮孩子做的意犹未尽,C一想,反正人多力量大,正好学校旁边母亲单位的商场出租门脸儿,因为距离市区比较远价格相对便宜便直接租了下来,社会实践小组正好以此为大本营开设了一个活动体验中心,有一对一学霸补课项目,剪纸项目,电脑培训项目……有课时,大家一起上,没课时,大家一起预习新课程。C还联络了同校的学霸师兄,给大家讲述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技巧,每个科目都有同学详细地做记录备份以方便其他同学学习,我仔细看了他们展示的PPT,内心由衷地赞叹这群孩子真的太牛!
牛娃D,初二,博物馆大牛。D从小没别的爱好,特别喜欢逛博物馆,这大概是因为他有个超级喜欢历史的老爸。光是北京,D就已经逛了四十多个博物馆……每个假期,D都至少要逛五六个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和平常孩子逛馆不同,D每次都要做详细的攻略,包括路线指南以及重点藏品的介绍,甚至相关的历史D都能说上一二。听着D滔滔不绝地讲述,我竟然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这个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历史学家,我想他会的!
看着这些牛娃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突然感觉这个时代真的给很多人创造了机会,也包括这些尚未成熟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让你很有挫败感,有时又超乎众人的想象,不管怎样,教育最大的意义就是愿你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