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胖头秋
1.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文:
“他们说我们这些80后,已经消失在了朋友圈。那么说一说,还留在朋友圈的你还在的原因呗?”
总共有23位朋友留言,虽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是分类总结下“还在朋友圈的原因”,就还挺有意思的,也给人一些思考。
基本上有三类:
一、文艺青年类:
发发心得,给自己留一点记忆;
这里有彼此信任,给与温暖与鼓励的家人和朋友:
好好生活,永远在线……
二、产品宣传类:
微商买家多是朋友,熟人卖给给熟人,相对来说朋友圈还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
也有个人号变成公司宣传号的。
三、为人母者晒娃晒餐晒琐事类:
当妈前是美少女战士,当妈后就只剩下“战士”了。每天沦陷在孩子吃喝拉撒家务里,偶尔探出头来喘口气发个圈表示自己还存在。
甚至有朋友一言以概之:朋友圈只剩下文艺青年,微商,晒娃晒早餐老母亲了!
这么说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七七八八了,如果你三者占一,那么握个爪,因为我也是。
2.
首先,在我眼里,“文艺青年”,“微商”,“老母亲“这几个词它都应该是褒义词,对生活充满热情,买产品你情我愿凭本事吃饭,辛辛苦苦带自己娃晒晒娃有什么要紧的?
除去这些标签,任何一个人都渴望被这个世界看到,也都希望看到更宽广的世界,所以出现在朋友圈让别人看到,也看到别人,正常至极。
其次,能在朋友圈保持活跃度,至少说明成年世界里的我们对这个不好不坏的世界没有死心,尚且心存一丝热情。这热情,怎能熄灭?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词成为了大众眼里的贬义词?成为一不小心被人屏蔽的对象?
从没在巴厘岛游玩却把自己照片P成海滩游玩照开始?
从复制粘贴盗取他人图片文案,没有自己思想,频繁刷屏开始?
从把朋友圈当成吐槽公婆乱喷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开始?
3.
我还记得,曾经因为一个社群,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彼此惺惺相惜。
因为一个爱好,大家相聚,鼓励加油。
因为朋友圈的文艺青年们,让我时时保持跟随的步伐,更新自己的书架,保持学习步调,拓宽自己的探知世界的边界。
因为朋友圈里有品味的产品宣传者,我认知到一个优秀的产品营销者其实就是自我的营销。
看到美的产品图片,赏心悦目,也默默学习其摄影构图,文案策划,服装搭配……
因为朋友圈里的妈妈们,我懂得了坚持的重要性,绘本阅读,早餐打卡,生活记录……嘻笑或怒骂,为美好生活折腾的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不给“阅读”设限,我觉得这所有一切,眼睛所看,脑海所思,因缘所见,和外界的每一次思绪碰撞都是“阅读这个世界”。
伸出触角,去探知更高格局更特别视角的人和作品,才能更谦卑更认真地去学习,打磨自我。
所以,朋友圈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如果没有出现像当年微信这样子的颠覆人们交际习惯的工具,我想微信朋友圈是不会消失的。
那为什么我们80后要消失呢?
4.
不论外在环境如何,如果我们能保持“作有品的自己”,朋友圈所发皆为自己对世界万物的细微体会,对逆境生活的正面迎接。
把朋友圈当成是自我生活方式的传达,心得体会的分享。
我信,至少在我们自己眼里,朋友圈一定会重回当初我们刚进朋友圈的纯净与热情。
那个时候,我们因为这个平台,和许久没有见面的老同学老朋友重新联系上,共忆当年青葱岁月。
那个时候,因为这个巨大的神奇的网络,让我们和这个世界上本不相识的“同类”因为千丝万缕的一丝因缘,相遇相知。
让吸引我们的人,和我们吸引的人和事来到我们的朋友圈,相互吸取能量。
我们兴奋着,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有这么多我们渴望成为的人,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
我很庆幸自己还在朋友圈,因为朋友圈记录了过去这些年的生活点滴,回头看每一步都没有白走,每一步都是今日之我能为新我的铁证。
每一个当下的触动都是对庸常生活的自我独一无二的解读,都值得被纪念。
如果没有它们,我不知道当时的美好记忆能贮存多久,但以后想来这段岁月一片空白一定会遗憾。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翻看过去几年的朋友圈记录,真的是一波回忆杀。看到自己过去的青涩和一步一步的成长,看到好多老友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同行,真是很好的体会,会更珍惜那些一直在圈里鼓励加油的好友。
ps:获取回忆杀小技能get
第一步:点击屏幕上方,下方出现绿色字体 朋友圈 | 文章 | 公众号……
第二步:点绿色字体“朋友圈”
第三步:搜自己的微信号名字,下面出现“发布时间”
第四步:选择发布时间:年份、月份等,即可出现当时记录,如果有记录的话。
那些消失在朋友圈的人们,真诚呼唤你们常回来看看!或许,重新发一张图文。
也许在你之后翻看,就会无比珍惜这一份记录。
让我们抛却所有偏见,让朋友圈成为它本身的寓意。
成为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相互取暖学习的能量场,成为我们提升自我创造力的磁力场,成为我们修炼更好自我的见证地。
晚安,朋友圈!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