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葱,人轻松,一根葱能抵三味药!
《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葱“菜伯,和事草……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宋代的陶谷就认为葱能够“和美众味”,就像是中药汤剂里面的“国老”甘草一样。
所以在我们的烹饪中,无论是炒爆熘炖,还是焖扒拌炝,都离不开葱这个“和事老”来佐味,看似只是和事的陪衬和配角,缺之饭菜却真的乏味。故而古人评论葱:虽八珍之奇,五味之异,非葱莫能达其美。
仔细观察葱的物性,无论是北方人说的植株高大的大葱,还是南方人说的小葱,都是圆的、中空的、端尖的、上清下白的,所谓“葱从囱,有囱通之象也。”,在中医讲,这种中通的结构可以交通我们身体的阴阳,当我们在感冒后出现头重耳鸣流鼻涕等五窍不通的症状时候,就可以用葱来调节。
然后葱还有辛味,能提阳发散、发汗。葱上面是青色对应人体的肝木,下面为白色对应我们的肺金,所以还能通肺调肝。
而葱管内部的黏黏汁液,还可以在疏通的同时滋润我们肺部,补充人体的津液。
所以很多家里的老人都知道,在感冒初起的时候,一把葱、几片姜煮水温服之后,待汗微微发出之后,这病就好很多了,果然是“葱不离怀,百病不来”。
葱的全身都是宝
葱白:通上下阳气
张仲景善用葱白通阳,如白通汤,其他医藉中也多见葱白治病的记载,用于时病邪在表卫,如《肘后方》葱豉汤、《活人书》活人葱豉汤、《外科秘要》葱白七味饮等。
金代名医张元素认为“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因其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故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取葱白四个捣烂,混入红糖四两,上锅蒸熟。每日食用三次,每次三钱,可治疗寒凉所致的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
此外,元代中药学著作《日用本草》记载葱白“能达表和里,安胎止血”,并可治疗妇女产后奶汁不畅、乳痈(即乳腺炎)。《本草纲目》还记载,葱白能“除风湿,身痛麻痹”。不过,表虚容易出汗的人不太适宜吃葱白。
青叶:益目消肿
唐代药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记载“青叶归目。除肝中邪气,安中补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青叶”就是葱的绿叶。
唐代《食疗本草》认为其“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取葱叶、干姜、黄柏各适量,加水煎汤,浸泡外洗,可治疗疮中有风,缓解肿痛。
葱须:解热、补虚
烹饪时扔掉的葱须也是一味中药材。魏晋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记载,葱须“主伤寒头痛。”
取葱须、豆豉各适量,浸入黄酒中,温煮少饮,可解肌发汗、除烦热、补虚劳,治疗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另外,五代时期药学著作《日华子本草》记载,葱须“杀一切鱼肉毒”。所以,烹饪鱼的时候不必去掉葱须,洗净即可。
药膳推荐
葱白粥
材料:葱白1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煮粳米,待米熟时将切成段的葱白及白糖放入即成。
此粥具有解表散寒、和胃补中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面目浮肿、消化不良、痈肿等病症。
葱枣汤
材料:大枣20枚,葱白7根。
做法:将红枣洗净,用水泡发,入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烧沸,约20分钟后,再加入洗净的葱白,继续用文火煮10分钟即成。服用时吃枣喝汤,每日2次。
此汤具有补益脾胃、散寒通阳的功效,可辅治心气虚弱、胸中烦闷、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