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的定义:代理模式给某一个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对象,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原对象的引用。通俗的来讲代理模式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介。
代理模式的UML图:
从UML图中,可以看出代理类与真正实现的类都是继承了抽象的主题类,这样的好处在于代理类可以与实际的类有相同的方法,可以保证客户端使用的透明性。
为什么要用代理模式?
计算机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添加一个中间层来解决。
(某计算机大师语)
- 中介隔离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客户类不想或者不能直接引用一个委托对象,而代理类对象可以在客户类和委托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其特征是代理类和委托类实现相同的接口。
- 开闭原则,增加功能:代理类除了是客户类和委托类的中介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给代理类增加额外的功能来扩展委托类的功能,这样做我们只需要修改代理类而不需要再修改委托类,符合代码设计的开闭原则。代理类主要负责为委托类预处理消息、过滤消息、把消息转发给委托类,以及事后对返回结果的处理等。
代理类本身并不真正实现服务,而是同过调用委托类的相关方法,来提供特定的服务。真正的业务功能还是由委托类来实现,但是可以在业务功能执行的前后加入一些公共的服务。
例如我们想给项目加入缓存、日志这些功能,我们就可以使用代理类来完成,而没必要打开已经封装好的委托类。
小结一下代理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1.增强目标对象。可以在执行目标对象方法的前后或者其他地方加上验证、日志等等代码;(Spring框架中的AOP)
2.将调用对象和被调用对象分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耦合度。扩展性好;
3.保护目标对象;
4.职责清晰。目标对象就是实现实际的业务逻辑,不用关心其他非本职责的事务,通过后期的代理完成,附带的结果就是编程简洁清晰。
缺点:
1.对象与对象调用之间增加了一层代理,可能会导致执行的速度变慢;
2.实现代理的代码有时会很复杂,添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3.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有哪几种代理模式?
我们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代理。如果按照代理创建的时期来进行分类的话, 可以分为两种:静态代理、动态代理。静态代理是由程序员创建或特定工具自动生成源代码,在对其编译。在程序员运行之前,代理类.class文件就已经被创建了。动态代理是在程序运行时通过反射机制动态创建的。
源代码实例
一个简单的静态代理的代码实例:
/**
* @author: Jack
* 2020/11/3 23:32
*/
interface IPerform {
fun perform()
}
/**
* 举个例子,有个艺术表演者,他的核心任务是表演才艺
*/
class Performfor : IPerform {
override fun perform() {
// 他在表演才艺之前,先跟观众打招呼,表演完才艺之后,向观众致谢
println("Hello EveryOne!")
println("Perform")
println("Thank you EveryOne!")
}
}
fun main() {
// Test 0
val p = Performfor()
p.perform()
// Test 1
val realPerformer = RealPerformer()
val performerProxy = PerformerProxy(realPerformer)
performerProxy.perform()
}
/**
*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里的问题:
Performfor 的核心任务是表演才艺,非核心任务是打招呼跟致谢,我们想把这两项分开。表演者类设计为目标类,只保留表演才艺的核心任务。
设计一个代理类,实现对目标类的调用与扩展,代理类中实现打招呼跟致谢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用到的代理模式。
总结:
代理模式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简单解释就是使用代理对象调用目标对象,并且在不改变源码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对象的功能扩展。
代理类中的两个角色:
目标类;
代理类.
*/
class RealPerformer : IPerform {
override fun perform() {
println("Perform")
}
}
class PerformerProxy(//存储目标对象
private var target: IPerform
) : IPerform {
override fun perform() {
//表演前先向观众们问好
println("Hello EveryOne!")
//调用目标方法
target.perform()
//表演完成向观众致谢
println("Thank you EveryOne!")
}
}
Kotlin开发者社区 :
https://www.jianshu.com/c/498ebcfd27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