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多么熟悉的一句话啊。
操控不一定是个贬义词。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街道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
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候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如果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去做、去尝试、去探索、无掌握以及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就总会觉得无助和不满足。在焦虑、胆怯的父母的过度控制下,孩子也会变得焦虑和胆怯,很难成熟起来。而当这些孩子步入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期时,许多人仍然无法摆脱对父母一直以来的指导和管控的需求。于是,父母便名正言顺地继续对他们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操控,并常常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
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许多控制型父母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
之所以说操控型父母十分狡猾阴险,是因为他们经常把操控伪装成关心。一些常见的说辞有“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我才...”......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我这样做因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你说,我不喜欢这个。
他说,别傻了,这才是最适合你的,我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你说,我想试试那个。
他说,不行的呀,那对你一点都不好,你听我的没错,我都是在了你好。
慢慢地,就会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里:大家都说他对你可真好,可你自己却感觉不到开心,于是就有人开始说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和感恩,你试图反抗,却又觉得隐隐内疚不安。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这里说的权力,可理解为控制。
对于亲近的人,人们往往缺乏界限感,把自己的事依附于他人,还想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以爱为名,去要求甚至裹挟别人。
中国有很多父母恨不得替孩子去生活,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到考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对象,事无巨细,一一掌控,直至孩子失去自己的自主意识,如同傀儡,或者形成反弹,更加不愿意被支配。
其实这种控制不仅仅发生在父母和四年之间,也常常发生在情侣之间、夫妻之间。有些人恨不得把对方打碎重塑,像捏泥人一样,捏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样子,什么事都顺从了自己的意愿才好。
在爱情和婚姻中,男女双方控制与反控制的戏码总在不停的上演。
操控型的父母在这句我都是为了你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倾全身之力为之付出,可是,他们的孩子说他们并不好。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们都好辛苦,却又好不幸福。
“我是为了你好”,看似用情颇深,却在一开口便错了地位上的不平等,对自己的一意孤行和对对方的曲解不敬。
自信的父母无须去控制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而有毒父母的行为,基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遭到遗弃的恐惧。子女的独立让他们仿佛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子女的控制也愈演愈烈,因为他们需要子女永远的依赖。只要可以让子女自觉还是个孩子,他们便可以维持对子女的掌控。
操控型父母的子女成年后,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有些模糊。他们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存在的独立个体,也不懂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在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在正常的家庭里,这种控制权的交接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便开始了。
而有毒的家庭里面,这种健康有益的关系剥离会被人为地滞后多年,甚至永远都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