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茶至于浮梁,自古至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前,浮梁县辖管景德镇,一瓷一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是大宗商品,曾一度携手丝绸,引来国外白银无数。
在浮梁,不敢说遍地是茶,但村村有茶实则不为过,就算不成规模,难以买卖,即便自采自炒,作为自家的口粮茶也再好不过,毕竟入口即是新茶,喝个新鲜。
浮梁茶历史可谓悠久。据载,始于汉,兴于唐。为什么茶会大量种植于浮梁,至今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丘陵山区地理环境应该是适合茶叶生长的。在唐朝,浮梁年产茶70万驮,驮这个量词我未经考查,唐朝那会应该是茶饼,茶不能直接用水冲泡,需要用火烤一番,再用水煮,想必多少饼茶正好够一匹马驮载,故用驮来度量茶。
贰
浮梁茶的工艺做法自然不是自成一个体系。任何一道好的工艺都会经历原创、传播、改良、再传播的过程。浮梁茶当然跳不出当时的历史环境。浮梁茶最鼎盛的当是红茶,小范围称作浮红,其实都属于祁红一类,一是浮红与祁红主产地靠近,茶草鲜叶属高山茶,这种茶草相当于陆羽茶经中所述“上者”。二是红茶制作工艺别无二致。
浮红祁红是红茶里的一对双胞胎,据说,制作工艺由福建首先传入。只不过到了1915年,浮红参加巴拿马日博会,斩获金奖,一同获奖的还有白酒类茅台。其实当初,浮红参赛代表的不仅仅是浮梁红茶,也涵盖了祁门红茶,两者为此曾有争论。而如今茅台是响当当的国酒了,浮红在茶叶里也不及祁红的知名度高,百年回味,令人唏嘘。
前月浮梁买茶去,那是白居易在唐朝看到的茶叶市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盛兴局面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现在的浮梁茶,更多的是小作坊,躲在深闺,寻春无处。
叁
到解放后,大集体的时候,曾经栽种过很多茶树,打造了一批规模茶园。我所知道的有三个:九龙茶厂(西湖乡)、古坛茶厂(江村乡)、黄金山茶厂(兴田乡),这些茶园与当时修建的大水库,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靠农民农闲时出工来完成的,可以说是没有计算成本的,用地那会盖无补偿一说,工钱估计也是各大队记上公分即可。
最熟悉的茶园莫过于古坛茶厂了。古坛茶园号称江西省内单个面积最大的茶园。其它的茶园未去实地考察,但就我了解,古坛茶园也就一千多亩。凡必称万亩者,就当是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茶园位于古坛村背面,主要是古坛与陈家两村之间的丘陵,古坛村所属的山地大概有600余亩,较为平缓,适于采摘。陈家村所属的比较陡峭,茶园一度荒废了,后来陈家所属的几百亩基本已经从茶厂要回。现在这个茶厂主要是古坛村的山地了,承包的企业每年给古坛小组所谓的山老钱,相当于土地使用的费用,一年3000元,平均一亩5块钱!
古坛茶园,刚开始是乡办企业,叫江村茶厂,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好的企业。乡里给派厂长付厂长,我依稀记得那会厂长个头不高,骑个建设摩托,很是风光。
茶厂兴建了加工车间,职工宿舍,食堂,加工车间有专门萎凋的,有揉捻的,有烘干的,还有一个供精制用的,精制那会还没有机器,全靠人工完成,主要是挑出干茶中的茶叶棒等杂质。一应俱全,厂里很多正式职工都是乡上的年青男女,采茶的除了附近村上的农民,还有很多鄱阳人,记得她们带来的鱼干很好吃,筋道有肉,炒辣椒壳或炖辣椒油都可。
茶厂从清明前春茶开始一直做到秋露白,一年做三季茶。机器揉捻茶叶的声音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深夜,在太阳底下萎凋的茶草,失去了部分水分,变得有韧性,它们在黄铜的捻条之间,被来回揉捻,不至于粉身碎骨,保持了完美条形。整个空气里弥漫着特殊的一股香气。做茶是火热的,那时的人们也是火热的。当时茶厂里还有商店,那会还没有超市,商店里一般售有酱油,酱油夹杂着各种货品的气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商店气味。商店里对小孩最具诱惑力的要属汽水了,冰镇的汽水,现场开瓶,黄色的液体灌喉而过,直抵热腾的五脏六腑,爽!
至于现在有人把古坛茶园叫沽演茶园,我只能呵呵一笑,什么时候有个这个称呼。桃树没种好,跳起来摘桃的人,是什么人!
后来改革开放,大锅饭的集体企业当然维持不下去了,动不动就是公家的,可想而知一年能否盈利。我记得第一个接盘的是个浙江老板。对于浙江人的商业头脑,你不服不行,不要说人家得天独厚,那都是给自己找的台阶。
大概二十年前,现如今大家常说的有机,那会就被浙江老板玩起来了。他不去同龙井正山小种争市场,他盯上了欧洲市场,只做无公害有机茶。从此茶叶地不下化肥了,下的是菜籽饼或者鸡粪:打的药再也不是敌敌畏,而是一种像挂盐水一样的玻璃瓶里的黄色液体,他们说欧洲检测标准严格,敌敌畏一般会留毒三年,人家检测便知。他们做的有机茶直接出口,挣不挣钱,只有那个老板知道。到现在,茶园被一个浮梁本地人接手后,据说是搞了合作社,但依旧保留了浙江老板开辟的有机牌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