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的书《老去的勇气》。
之所以会看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所吸引。自己距离40周岁越来越近,体力精力大不如前。父母已然奔七,跑医院的次数愈发频繁。再上一辈的老人仍健在的都已年逾90,重病缠身也已无法治疗,最要命的是脑子也糊涂了,亲生儿女不认识,夜夜折腾不睡觉。
我对不可抗拒的衰老感到了焦虑和恐慌。恐慌自己即将奔五,害怕老去,同时也焦虑自己都还没乘风破浪就将骨质疏松,我急需要汲取勇气和力量来面对和接受老去的事实。
在《老去的勇气》这本书中,作者记录了自己生病、衰老的心路历程,讲述了他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及脑梗的母亲时的点点滴滴,鼓励人们用积极的心态对待衰老、疾病和死亡。
“我最初意识到衰老,是从牙齿老化开始的。听说,女人生一个孩子,就会掉一颗牙,而我是每写完一本书,就会掉一颗牙。年轻时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当我体验过巨大的精力消耗导致牙齿脱落这件事,也就深切地体会到了老之将至。”
牙齿的老化给作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最受影响的是饮食,因为咀嚼变得困难。其次,牙齿的治疗过程十分痛苦。更糟心的是,和孩童换牙被人称为可爱、看到成长所不同的,作者掉一颗牙,张一张嘴,旁人用惋惜的眼神见证了他的衰老。
紧随着牙齿老化的便是眼睛。作为文字工作者,作者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地看书、看电脑屏幕、写稿子,老眼昏花而看不清的现实让作者备受打击。
五十岁时,作者因为心肌梗死病倒,一年后,他做了冠状动脉分流手术。冠状动脉分流手术要实施全身麻醉,让心脏停止跳动,然后再把人造心肺装置放到他的身体里。
不得不哀叹: 身体机能的老化不可逆,而如今的医疗技术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但绝无可能重回年轻。
所以要思考: 既然没办法回到年轻,那我们应该如何接受现实,让后半生活得更快乐呢?
作者的经验感悟是:
不能唉声叹气,不能逃避现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如何与“此时、此地”的自己和解。人生不是马拉松,而是舞蹈。
他提到,亚里士多德把活动分成了两种:Kinesis与Energeia。
Kinesis, 有原点和终点,类似跑马拉松时的运动状态,重要的是在多长时间内“已完成”多少事情,到达了何处。
在大多数人眼里,时间和人生就是一条直线,以诞生为始,以死亡为终,活着的每一天都不可逆地朝着终点移动,因此他们追求的是迅速高效。比如有人跳级入学或年少有成。如果中途中断了这种运动,或绕了个道,都算作为未完成,是一次不完整的运动。比如英年早逝或没能跑完全程马拉松。
Energeia,指现实,“正在完成”的每一件事即为“已经完成”状态,这种活动类似跳舞时的运动状态。不为目的、终点,只为身体舞动的每一个快乐瞬间,即使舞姿中断,现在、此刻的跳舞状态,即是完整的。
以人均寿命80岁为终点,我在人生直线上已进入中后段,算上疾病、事故、灾难等,不一定能顺利活到80岁。余生短暂,忙碌无为,肩上压力与内心焦虑与日俱增。很明显,我正处于Kinesis中。
而岸见一郎说:
“面对衰老的勇气,就是一种调整人生态度的勇气。”面对衰老,不必过于焦虑,不必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对他人仍有贡献。
作者在做了冠状动脉分流手术后,开始了复健训练。刚开始,光是从床上站起来,移到旁边的椅子上都非常吃力。但手术后第三天,他成功地从病房走到了护士办公室。之后,他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甚至开始在台阶上爬上爬下。
日复一日的复健训练——每一天都在完成前一天做不到的事。
这段经历让他懂得了:
衰老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有病痛与衰弱,人类不管年龄几何,都有进步的空间。
进步,可以是挑战新事物,可以是对一直坚持的事孜孜不倦地付出,也可以是为了让每一天过得更快活而做的微小努力。
不和别人比较,每进步一点儿就是巨大的喜悦,这些进步会转化为勇气,让自己对生命充满希望。
作者的文字也让我反思,比起在整日忧心忡忡中等待终点的到来,从容接受无法改变的事物,调整人生态度,珍惜当下,抓住现在,哪一种生活来的更为踏实和幸福呢?
答案不言而喻。所以人生,应该是Energeia。
看完书,我立马写下自己的感悟,原本以为只能写500字,结果却写地停不下来,过程中心流的产生带给我满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阿德勒说,人生即是朝着一个个目标努力,活着即“进步”。所以每一天都带着老去的勇气,做“此时,此地”能做的事,把人生当Energeia来活,迎接生命中的一个个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