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非常干练的职业女性,做事情干脆利落,说话从不拖泥带水,从小学习成绩极其优异。但在和我聊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时,还是一脸迷茫,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有一样的困惑,想做回自己时,却不了解自己了。
华德福教育中,把人的一生按七年分成一个阶段。在28-35岁这个阶段,人的成长特点是:我们开始决定什么是真实的自己,什么特征是我们因家庭、同辈、社会的压力而被赋予的。我想,若是一开始我们就赋予孩子更少的压力、评价,鼓励他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他是不是能活的更明白一些?
前几天在家里,我剥开一根香蕉,分给了心心一小块,小家伙立马抗议,过来抢走我的那块,又把她的那一丁点递给我吃,“义正言辞”地说:“宝宝吃大的,妈妈吃小的!”
在一旁的奶奶“责备”道:“你看人家孔融让梨,你也应该把大香蕉让给妈妈吃呀。”
我一边乐一边觉得挺好。这就是真实的小孩,敢于表达自己,无所顾忌。
之前,我一直认为刚出生的婴孩是一张空白的画布,任凭父母涂抹自己臆想中的画面。后来才发现,这种想法未免太过狂妄。父母并不是孩子的上帝。
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他们有自己的使命,这不是我们父母所能决定的,如果我们强加干涉,那么我们会破坏他的命运。
我们习惯用外力控制孩子,却不用尊重发现孩子。
最常见的外力便是奖励和惩罚。过分施加外力,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内在心灵构建。同样练琴十年的孩子,有的是因为内心喜爱,有的是迫于压力。同样是学霸,有的是求知欲驱使,有的却是为了获得外界认可的手段。别以为这是殊途同归,其中的差别巨大。
有的学霸真的是得病了!别笑,这种病叫做“嗜考症”。西安有一个高二女生就得了这种病,症状是迷恋考试,如果有几天不考试就觉得“烦躁、空虚”,不能考到第一就认为是失败,有一次她数学考了第三名,竟然为此两天没吃饭,以示对自己的惩罚。
学习上瘾和考试上瘾是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上瘾是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而考试上瘾所追求的却是家长、老师的奖励和认可。当他们的快乐和自我评价系统掌握在别人手中,他们是更加脆弱的。有些考入北大的学生一旦没法再名列前茅,就很难以接受,一蹶不振甚至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所说:“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来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他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个人的最高需求。为了自我实现,我们需要尽早让孩子发现自己,父母这时候的定见就显得格外重要。
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回忆他的成长经历:“我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小就开始思考。三岁半到四岁半,我想了一整年,四岁半决定画画一辈子,九岁台湾流行漫画,所以我就立志成为职业漫画家,15岁我就成为职业漫画家。当然这个需要父母配合。”
很多名家的趁早出名都在于他们很早就能自由做自己,找到自己的爱好,从小积累。当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积累的小有名气时,我们很多人还在“全面发展”的路上与自己不擅长的学科死磕。而他们也比大多数人更接近幸福。
很多人会问蔡志忠,你这一辈子画了很多,工作了很多,不会辛苦吗?他回答:“才怪。我一辈子虽然每天工作十六个钟头,其实我连一分钟都没有工作,我都是在享受。”
所以说,依我们的意志塑造出来的孩子顶多是一个缩小版的自己,而以尊重的心态,鼓励孩子尽早的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才是真正的赢在了起跑线,他们会在人生的长跑中,跑的更远也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