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沈祖芸老师在得到做的全球教育报告,其中《亲子关系:面向未来的家庭教育什么样?》这课,着实令人振奋,颇多启发。
1.今年1月1日起,我国将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法律规定:“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认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将正式步入依法带娃的时代。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2.家庭教育责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帮孩子适应学校。二是帮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想法、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
3.改善家庭教育行为有三级台阶:
第一个台阶是重新构建关系。
一是亲子关系: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二是和老师的关系: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三是和爱人的关系:改变自己。
第二个台阶是尝试做不可替代的事。
一是少行使权利,多使用规则;
二是注重孩子社会性情感能力的培养。
第三个台阶是家庭战略管理。何为战略?战即方向,略为舍弃。
一是随波逐流会给家庭带来灾难。
二是家庭有定力,孩子才安全;家长有目标,孩子成长才健康。
4.印象最深的2个概念
注意2种行为误区:第一种是习惯性外包;第二种是经验性伤害。
01.什么是习惯性外包?
家长以忙为借口,把孩子学知识的事全交给了老师,把提分数、学技能的事交给了校外培训机构,甚至,有时候还把孩子的膳食营养也交给了外卖。
细想,身边这样的家长还不少。就包括自己,曾经为了让孩子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和分数,把孩子的时间交给了网课,但实际效果让人唏嘘。
事实上,如果当时我能持续一学期每天早上陪孩子一起读5分钟的英语,效果一定也比网课好。
所以说,舍得花钱的家长不一定是真的重视教育。
02.什么是经验性伤害?
当下,家庭教育最大的难题是手机。
有家长说:“不碰手机,孩子就是天使;拿到手机,就变成小恶魔。”
我们总是这样推断:孩子拿着手机就一定是玩游戏,孩子成绩不好就一定是因为手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做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学习,包括查资料、发送作业等等;排第二的是听音乐;之后才是游戏、聊天和短视频。
从这个大数据来看,好像孩子拿着手机这件事情也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糟糕。
想想我们自己拿着手机干什么呢?
当孩子问我们干什么时,你是怎么回答的呢?是不是说在工作?那,为什么孩子拿着手机就一定是玩游戏呢?(不包括沉迷游戏的孩子)
这就是“经验性伤害”。我们总会带着自己过去成长中的经验去要求孩子。殊不知,教育学上有一个“镜像传递”效应,也就是李希贵校长常说的:
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是否有被触动到?
我想起一句话,“鸡娃不如鸡己”、“折腾孩子不如折腾自己”。
希望未来的我们能成为孩子眼里超酷的爸爸或妈妈,热爱自己的事业,拥有健康的身体,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孩子的前方远远的照耀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