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都误会了思维导图。
一直以来都将思维导图工具作为罗列大纲、整理要点的工具,比如这篇读书笔记:
而这本质上,其实就是树状图:
只需要不断打tab键就够了,效率非常高,熟悉快捷键后全程可以用键盘操作,避免点击鼠标。
那怎样用才算正儿八经的思维导图呢?
思维导图的精髓是一根线:连接线
上图中,右侧的虚线就是连接线本线。
你在画思维导图前,从来没觉得a部分和b部分之间有什么关联。
但当你画了思维导图,它们前所未有地在“地理位置"上如此贴近,于是你才发现了它们之间的暧昧关系。
这种“近距离”,是无法通过树状图实现的,它是思维导图独有的优势。
发现关联,在延展思维和理解知识上具有重要意义。
线性思维被延展成面,让人感觉整个知识点形成了一个闭环,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爽感。
我今天回顾了之前写的一篇笔记,当时是这样的:
通过思维导图的连接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
知识和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通过思维导图的启发,我还对教育方式重新进行了归类,感觉更有逻辑性了。最后重新整理的笔记如下:
我第一次正确地使用了思维导图。
印象笔记也提供了思维导图,然而,它没有“添加连接线”的功能。从这方面来说,它是【不合格】的思维导图。
那它有何价值?
我搜查了下,得到的答案是:绑定笔记。
你一个项目做完后,可以生成一个思维导图目录,每个标题都是一条笔记的关键词,可以对整个项目做一个直观展示。每一条笔记都可以点击跳转,结合印象笔记的智能推荐功能,可以帮助建立更多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过我还没实践过,期待我的实践分享吧!
P.S:文中部分段落引用自:《求求放过思维导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