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所爱,行你所行。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和战争的电影,四个满怀梦想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时代创造了非凡的人生,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选择。正如张震在结尾说:“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
我在影片中看到更多的,是一种力量的延续。1938年,理转文做了国文教授的吴岭澜,告诉沈光耀要寻找内心的真实和平静;当了飞行员的沈光耀常常到孤村投递食物,帮助陈鹏等孤儿;长大后的陈鹏喝醒懊悔的李想,对他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去支边的李想牺牲自己救了雪地受困的张果果父母,后来爸爸告诉张果果做自己想做的事。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就这样奇妙地串联在一起,一句“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跨越百年,它不止诠释生命的意义,更是初心的传承,热血的循环。
大国泱泱,正气浩浩。我一直被影片中的家国情怀感动着,被一股莫名的冲劲和希望感动着。
下雨天,简陋的西南联大校舍四处漏雨,教室里一片泥泞,铁皮屋顶叮咚作响,渐渐盖过了老师的讲课声。一身青衫的老师转身在黑板写下——“静坐听雨”,所有学生静静地坐直了身体。瞬间觉得那样的课堂很诗情,很浪漫,也很动人。
窗内,宁静中氤氲着高贵的情怀。窗外,冯约翰老师带着学生雨中操练。“我们要锻炼好身体,要勇敢,不要别人一推,我们就倒,别人一发狠,我们就怕……”雨雾中的口号异常响亮,雨水冲刷下的脸庞愈加坚毅,身体里的血液在滚滚沸腾。
影片中“跑警报”也真实再现了西南联大师生当时的日常。我以为大家跑到窑洞躲起来,结果……石缝中、土丘旁、灌木下,学生席地而坐,老师立于中间激情授课。土黄色的山沟,坑洼不平的坡地,稀疏低矮的树丛,生生被他们演绎成了神圣的课堂。天上敌机轰鸣,地上知识和理想飘飞。我不知该如何形容那种情景,只觉得很美,很美。
我想,这就是梅贻琦校长说的:“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所以啊,当看到闻一多坐在墙根给学生读《楚辞》时,当朱自清端坐桌前写字的画面闪过时,当生涩的古文句子在课堂上生动地被吟诵时,我都被一种说不出的情怀触动,心里激动难平。
“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了。”铿锵有力的话语,伴着慷慨雄壮的歌声:“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那激荡的民族大义,那艰难的人生选择,那义无反顾的付出,回肠荡气,震撼人心。
记得《十月围城》里,李重光对家仆说:“阿四,你说你闭上眼看到的全是阿纯,我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无论看了多少遍,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忍不住泪崩。生命,何谓意义?何谓长短?李重光假扮孙中山引开刺客,他明明怕得要死,面对阿四的苦苦劝阻,仍颤抖着声音说:“我活了十六年,就是为了等这十秒。”这十秒便是一生啊。我总是在想,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义无反顾?就如沈光耀选择了他害怕做却很重要的事一样。这种义无反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持,是百炼成钢的坚持,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持。让自己的青春为国为家彻底燃烧,他们的青春是辉煌的,是可敬的。相反,影片中的刘淑芬、许伯常和李想,先想到自己,拼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人之本性。但无论死去还是活着,他们唯有可悲,只剩可怜。
“你的恩泽,铺满天空。”断腿的神父望着蓬头垢面的孩子们说:“我们来唱歌吧,歌声可以赶走饥渴、恐惧和不幸……”于是,圣洁祥和的歌声飞出了村庄,穿过了云层,传遍四方。那一个个脏兮兮、瘦弱弱的小孩唱歌的时候,都有一双发亮的眼睛。我想到相同的情景:“孔子绝粮三日,而弦歌不辍。”啊,从来没觉得苦难的歌声如此动听,有着安抚人心的力量。
清晨,阳光温暖每一滴露珠;傍晚,灯火闪耀每一个角落,生活如此平淡安宁。我总是想,这样的生活曾经是无数人唯一企望的,曾经是无数人抛洒热血追求的,曾经是无数人梦中的天堂。可是,没有炮弹,没有饥寒,我们却好像失去了什么。做不到“无问西东”,眼界不再开阔,只盯着眼前的方寸之地,蝇营狗苟地计较得失,我们似乎慢慢忘记了初心。
非得跃马扬鞭,纵横沙场,才叫热血吗?非得枪林弹雨,血雨腥风,才叫英雄吗?身处职场的张果果,在职场潜规则中不受动摇,救助四胞胎不问西东,这不也是一种热血与坚定?
我始终觉得不屈不挠的中国魂已化入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每一滴血液。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的身体里潜藏着巨大的原力。只要我们如先辈那样,让血液沸腾起来,就能解开封印,原力爆发,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同学们,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要创造伟大的时代……” 嘿,你的血液沸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