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张仪入秦首功便是解决了困扰秦国多年的河西问题,秦王大喜过望,遂拜张仪为大秦相国。而这一举动也直接导致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背叛秦国。
相国的位置本来是归公孙衍莫属,如今由于张仪的到来,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这让公孙衍情何以堪,加之之前因收受魏国贿赂被曝光,所以秦国已无公孙衍的立锥之地,心灰意冷的他只能忍痛离开秦国,回到自己的母国魏国。
公孙衍返回魏国,魏王不计前嫌,对其礼遇有加,并任命其为将军,统领全军。
然而,此时的魏国早已不是那个战国初期的霸主,已经千疮百孔,要塞尽失,元气大伤,国力衰退,如今要想要独自对抗秦国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时的魏相是惠施,由于魏国连年打仗,惠施的策略是“欲合于齐、楚以按兵”,就是联合齐楚两国,好让魏国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然而效果并不好。
于是,鉴于魏国现状,公孙衍提出了“合纵”之策,就是拉拢其它国家,组成联军,共同对抗秦军。
公元前325年,公孙衍先是联合了齐国的田朌将军,共同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败。这是公孙衍回到魏国的首次胜利,也是合纵的第一次胜利。
公孙衍初为魏将,除了需要在军中立威外,更重要的是想测试一下合纵之策是否可行,而事实证明,他的“合纵”举措牛刀小试,效果还不错。
正当公孙衍的“合纵”之策搞得如火如荼之时,张仪也没闲着,他也在积极行动,巩固连横。
公元前324年,秦王命张仪讨伐魏国,张仪亲自率军,再度攻取魏国的陕地,并在此处屯兵,将其作为进攻中原的前沿阵地,同时在上郡建立要塞。这即是对魏国的威慑,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守。
同年,张仪拥戴赢驷正式称王,是为秦惠文王,更纪年为秦惠文王元年。
公元前323年,张仪又与齐相田婴、楚国令尹昭阳在啮桑举行会盟,此举是为了拉拢齐、楚这两个离秦国相对较远的诸侯国,防止公孙衍与齐、楚两国联合,组成合纵攻击秦国。同时可以集中精力搞定“韩、赵、魏三国,特别是处于中原之中的魏国。
此时,张仪所倡导的“远交近攻”策略,雏形已现。
张仪打算以连横破坏合纵,公孙衍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为了尽大可能地撮合各国来共同对抗秦国,公孙衍直接放了一个大招。
就在张仪与齐楚会盟的同一年,在公孙衍的积极奔走下,终于成功说服了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结盟,并发起了“五国相王”的行动。
这个时期的合纵,跟战国后期的六国抵御秦国一个强国不一样,是“合众弱以御三强”,以“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弱国,来抵御“齐楚秦”三个强国。
当齐、楚、秦三国听说“五国相王”之后,都感受到了危机,他们要千方百计地破坏合纵联盟。
那么,公孙衍的“五国相王”行动会成功吗?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